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部分 (3 / 4)

交往的性质。在符号互动论之后,许多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理论比如社会交换理论也对以交往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它们大多仍然停留在微观研究的层面,没有摆脱个体主义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社会网络研究的兴起,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和福山等当代著名社会学者又以社会交往、人际网络为核心,发展出一套经验与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社会资本理论。正是从这个逻辑架构出发,社会资本研究将以社会交往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引向了宏观社会研究,使以交往为中心的社会学研究真正成为可能。

尽管以交往为中心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但纵观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史,还很少有学者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研究一个阶级的特征。然而,从社会交往,尤其是社会资本的角度进行中产阶层特征的研究,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阶层的边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章的研究思路,就是根据中国五城市中产阶层电话调查与深度访谈的经验资料,从社会资本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社会交往方面分析当代中国中产阶层所处的社会历史方位,描述其行为与心理特征,研究其阶级区隔。

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1)

尽管从理论渊源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社会学研究的创始者如托克维尔、迪尔凯姆或者马克思那里,但关于社会资本的系统研究还是始于布迪厄。波茨认为:“在那些把社会资本概念引入当代社会学话语的学者中间,布迪厄的分析在理论上最为精炼。” 亚历山德罗·波茨:《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21页。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他的研究被学界尤其是美国的社会学界所忽视。

布迪厄将资本划为三种形态: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202页。布迪厄对社会资本的描述体现在上述这段话中的两个关键词上:一是网络;二是体制化。在布迪厄那里,社会资本就是一种社会网络,他指出:“特定行动者占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依赖于行动者可以有效加以运用的联系网络的规模的大小,依赖于和他有联系的每个人以自己的权力所占有的(经济的、文化的、象征的)资本数量的多少。”布迪厄,同前引书,第202页。而这种社会关系网络必须被转化成体制性的关系,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资本。因此,他又说,人们在生产社会资本时,要把诸如邻里、工作和亲属等客观存在的关系“转变成既必需又有选择性的关系,转变成从主观上感到有必要长久维持其存在(如感激的心情、尊敬、友谊等等)的关系,转变成在体制上得到保障的(权利)关系”。布迪厄,同前引书,第203页。

在确定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以后,布迪厄重点研究了不同资本形式之间的转换。他认为一切的资本都会被简化为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也最终会被简化为经济资本,但这一转化过程并不简单。因为,社会资本有自身独特的动力机制。正如布劳区分了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区别,布迪厄也区分了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不同。尽管社会资本最终有可能以经济资本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它的运作方式与经济交换不同。后者明确规定了交换的权利与义务,而前者则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科尔曼的研究显然是社会资本研究上的另一个里程碑。科尔曼坚信,社会资本产生于持续存在的社会关系,而这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