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悲歌一曲送逝者> 第31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部分 (3 / 4)

上疏,故意拆自己的台,为此事王化贞还撂过一阵挑子,不理兵事整日在家喝酒打牌。熊廷弼得知后,迅速给皇上写信,请求皇上申谕王化贞,不得借口“节制”二字,坐失事机,王化贞知道后,对熊又增添了一层不满。之后,熊与王又在援辽之师的命名上,产生了分歧。王化贞把“援辽”统统改称“平辽” ,激起了辽地百姓的反感。熊廷弼对王说,辽人又不曾叛乱,若称援军为“平辽” ,只能是瓦解民心军心,王化贞听后并不认同。

眼下,王化贞与熊的分歧与矛盾逐步升级,已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

经略熊廷弼自出京后,陆陆续续给天启皇帝写了数十道奏本,多次陈述自己对战局的分析,及对兵部尚书张鹤鸣偏袒王化贞做法的不满,其中一篇奏疏,写的满含悲怆:“……各位大臣能为守卫疆场之事容忍我,就容忍我;由于门户之见,不能容忍我,就将我赶走!何必在朝内借助内阁大臣的势力,在外借助巡抚、道臣的势力刁难我 ?经略与巡抚(指王化贞)不和,只有依仗言官,言官相互攻击,又都依仗内阁大臣,而今真是没有任何希望了?……”

对经(熊廷弼)抚(王化贞)不和,天启皇帝在去年十二月就曾遣使到前线宣谕,命令二人务必协心同力。新年伊始,朱由校听说熊王二人已发展到面不合心也不合,相互间采取观望态度的地步,感到事态严重,便传旨命兵部尚书张鹤鸣召集大臣与科道官开会,商讨经或抚的去留一事。

会上刑部尚书张问达等三十四人,主张再一次宣谕责令经抚同心合力。张鹤鸣则提出撤掉熊廷弼,由王化贞任经略。而一些官员倡议经略、巡抚二职,应有一人兼任。东林党御史江秉谦力挺熊经略,他振振有词说:“人都说经抚不和,化贞主战廷弼主守,我认为廷弼并非只是守,而是守定后战也。化贞力战,万一不胜,又将何以守?此中厉害人人皆知。陛下既命廷弼节制三方,那三方进战退守都须听熊指挥,可现在的情形是化贞要前进,廷弼也要跟着前进;化贞要后退,那廷弼也要随着后退。化贞有节制廷弼的权利,而廷弼无节制三方的权利。今日之事,非经抚不和,而是袒护经或是袒护抚之间的人不和,非战守的见解不合,而是左右经抚的人见解不合。我的观点是赋予熊廷弼专责,实图战守。”与会的八十一名官员中 ,坚决主张撤换熊的人不多,多数赞成应分清责任。给事中惠世扬、周朝瑞这二个东林党人,相互交换了一下眼色,共同提出请张鹤鸣赴辽任经略,他二人心知张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接受的,因他毫无实战经验,大概连王化贞的两下子都没有。张鹤鸣瞪了惠、周二人一眼,便草率地结束了会议,最后的结论是王化贞留用,熊廷弼“斟酌推用” 。

对经抚的分歧,廷臣中只有翰林院缪昌期御史周宗建给事中赵用贤,与熊经略观点吻合,大部分人都站在王化贞一方,并主张化贞不必受熊节制。散会后,周赵二人来到缪昌期家,缪忧虑说:“经抚不合必误疆事 !”

缪素有“史笔”之称。十四岁应童子试,县令就称他“幼具史笔”。缪二十五岁便开馆授徒,曾被顾宪成请到无锡做私塾先生。三十九岁中举,考官感慨说:“门生光耀我这老师啦!”缪中举之作轰动两京,人们读后相聚叹息,纷纷说:“就如唐代李邕在世 !”李邕以文章名于天下,尤长于写碑文,当时朝中的大臣及海内寺观都争着拿重金聘他写碑颂。李还精于书法,后被奸臣李林甫所杀。缪的文才及伉直的性格,与李邕颇为相似。后缪五十二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座师是叶向高。叶欢喜地说:“此人老于科场,终被我收拾名下了 !”梃击一案中,他痛斥掩盖真相的御史刘廷元,遭弹劾回籍。泰昌年间,阁臣刘一燝向皇上朱常洛推荐说:“缪昌期之才足可以济世 。不可让他就这么闲逸在家 ?”天启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