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论中的社会学偏见的不满。《观点的诗意》(这也是施拉德心目中的个人最佳作品)很详细地解释了那段“将我的世界一举颠覆”的经历:发现“伊姆斯的美学思想,为一个一直以来令人震惊的反知性的媒介带来了
一种全新的认知方式”。
如果说是伊姆斯最终令施拉德成为导演,那么,就他最终会
成为哪种导演这个问题其实早就有迹可循。来自布烈松的影响被多次提及;这些文章中还提到了一些并不那么出名的大师。一方面,施拉德受到《路易十四的崛起》(被当时大部分影评人看作“冷酷”、“无聊”的一部作品)那种知性疏离的吸引;另一方面,《野战群》(TheWildBunch)也吸引他,这是一部“利用暴力令观众兴奋,然后又用更多暴力来对这种兴奋做评论”的电影。将这些看似相
左的东西捏合在一起的尝试听着不就很像是一部施拉德作品吗?
至少,《黑色电影笔记》中的一段话,听上去就像是直接预示了施拉德笔下最痛苦的男主角:“……是1949年至1953年的精神病行为和自杀冲动的时期。黑色电影的主人公们,在经历了十年的失望情
绪重压之后,开始发狂了。”查韦斯?比克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逍遥骑士》(1)
在最近登载的一篇超长访谈中,阿根廷诗人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LuisBorges)谈起他初见费德里柯?加西亚?洛尔迦(FedericoGarciaLorca)的经历———两人当时都还年轻———他提
到了自己是如何立即便对这位西班牙诗人、剧作家心生恶感的。
洛尔迦想让我们吃惊,他告诉我,他为一位当代重要人物感到忧心。你在这个人物的身上能看到美国式生活的全部悲剧。然后他就这么一直说着,直到我问他,这个人物究竟是谁,然后才得知他说的原来是米老鼠。我觉得他这是在故意抖机灵,我觉得这是在你很年轻时,在你语不惊人死不休时,才可能会说出来的话。但是,他已经是个成年人了,他没必要那么做,他完全可以换种表达方式。当他再度谈起作为美国象征的米老鼠时,我和站在我身旁的一位朋友只能面面相觑,我们都走开了,因为,对于这种游戏而言,我们都已经过了那年纪,不是吗?
丹尼斯?霍珀在他的《逍遥骑士》里问嬉皮士团体里带头的罗
伯特?沃克(RobertWalker):“你有没有想过要成为别的什么人?”沉思片刻之后,沃克严肃地回答道:“我常想要成为猪小弟。”周围 人顿时陷入一片无比敬慕的沉寂之中。《逍遥骑士》里,就渗透着
这种博尔赫斯在年轻的洛尔迦身上找到的东西:爱说警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并非科克托的那种意思)的学生气式的欲望,一位警句家毁完了一群稻草人,然后在那儿虔诚地自己祝贺自己。《逍遥骑士》是一部十分重要的电影———它也是部十分糟糕的电影,我不觉得它的重要性足以掩盖它在故事对象上的粗糙处理。但是,这个关于两位崇尚毒品文化的摩托车手(霍珀和彼得?方达饰演)———按该片宣传词的说法———“踏上寻找美国之路”的
故事,一举俘获了主流媒体和地下媒体的想象力。 地下力量对这部电影的认同感是旋即便有的,这一点很好理
解。《逍遥骑士》为偏执情绪添柴加火,后者正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项目。一位朋友说过:“这是部不束手旁观的电影。”我觉得他的意思是说,年轻的理想主义者被毫无意义地杀害,观众看不到希望何在。《生活》和《新闻周刊》的影评人们对本片的保留意见被他们忙不迭想要赞同本片观点的心态所蒙蔽。正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