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叔茂:窗前草不除……,美哉言乎。”“若有人焉,于春季伐草木是不仁也,不仁者不足列于人类,辱其亲矣。”《*篇》龙门联合书局1959年版第39页。这话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这些话表明,善与美不可分,爱美必然向善;还有,爱人与爱物不可分,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仅爱人,也会爱物,不但推己及人,而且能推己及物,这是爱的深化和扩大,两者完全是统一的,只有达到爱物的程度才能真诚地、深刻地爱人。古人所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把民与物相提并论是有深意的。《红楼梦》里黛玉葬花是爱美与向善的一个最生动的例证。请看小说里的描写:
那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那边桃花岸下一块石头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风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花扫起来,倒在那水里去吧,我才倒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倒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埋在那里,日久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黛玉对花瓣这样痛惜,这样体贴入微,表现了他们既是美的维护者,也是善的追求者,两者都出自爱。依常理度之,他们这种举动实在“痴”得可以,但这是爱得发“痴”,是爱到变态的程度。而正是这种“痴态”才充分展示了他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的爱和美。
txt小说上传分享
10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1)
前面已讲过一些这种浑然与万物同体或泛神爱的境界是不自知或不自觉的,浑然即非自觉的、物我两忘状态。“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其爱人爱物是性之所至,自然而然,不得不然,并非有意为之。一旦意识到自己在爱,爱就消失了。古希腊有句名言:“真正行善者并不自知其为善。”惟其不自知才是真正的善。卢梭说:“顺乎自己的天性行事算不了美德。为天生所驱而给自己以做好事的乐趣,也算不了美德。”他还表示,“一件事只要是带强制性的,它尽管符合我的愿望,但也足以使我的愿望消失。使之转化为厌恶之情……别人要求我做的好事,我只觉其苦;别人没有要求我做的好事,我就会主动去做。我所乐于做的是纯粹没有功利动机的好事。”《漫步遐想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176页。我国古人也说:“孝父母非存心要做一孝子。存心要孝,转非纯孝。”(吕坤语)朱光潜说,感情“意识到自己活动时,移情作用就不能发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我们可能深深地热爱一个同我们经常生活在一起的人,但是,在任何不幸使我们看到我们的全部眷恋深情之前,我们不会感觉到这种爱。一个人可能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他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祖国,如果某种机遇(譬如说长期离开祖国)没有向他显示这种挚爱的全部力量的话。”转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