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
慈禧大怒如狂,她此刻的表现竟然像一个迷信而疯狂的老太太,竟然想靠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术铲除洋人,她同意了载漪等人招安义和团的建议,命载漪率领团民攻打列强的公使馆。
攻打公使馆,惹来了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慈禧仓皇西逃,这就是庚子事变。慈禧无奈下又和洋人议和,大把的银子赔了出去,又将主张用团民灭洋的载漪等人杀的杀、贬的贬, 这才将洋人安抚下来,同意退出北京。但慈禧此刻也不得不考虑革新政治、强国富民的问题了,因为这个老大帝国按老一套实在是走动了。
慈禧不得已下接受了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建议,开始了与光绪的变法差相仿佛的变革,这就是所谓的“清末新政”。新政给晚清年间带来了新气象,华北、两江、两湖一带的工厂、矿山、学校不断建立,新式的军队也在天津、武汉等地不断发展,留学生们一批一批的前往日本、欧洲学习。西洋之风通过各种渠道吹进了国门,于是,大清子民中有人开始苏醒,对延续了数千年的专制制度提出了疑问,当然,他们只是极少数的知识分子以及留学海外的学生。
大量的青年学子留学海外,给流亡海外的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输送了人才。1905年,以黄兴领导的留学生组织“华兴会”为主体,孙文黄兴携手,创建了“同盟会”。同盟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的思想在留学生之间不断传播,与此同时,汉民族的民族主义思潮也开始抬头。
1904年,俄罗斯与日本为争夺远东的利益,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战,经过血腥的厮杀,日本战胜了。俄罗斯除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让给日本外,还将库页岛南部割给日本。小小的日本打败了庞大的俄罗斯,逼得它割让土地,这在大清朝野看来近乎奇迹的事,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讨论的结果是:日本是实行了君主立宪的国家,而俄罗斯乃是君主专制,所以日本打败俄罗斯,证明了君主立宪的极端重要和绝对正确。清廷为发现了这一条奥秘亢奋不已,当即决定,派五大臣出是东洋西洋,考察东西两洋的宪政。
考察回国,五大臣之一的载泽给朝廷上奏折,称立宪有三大好处:一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皇图永固;二或列强尊重,外患减轻;三依法治国,使革命党失去了革命的理由,故可弥内乱。
第二章 近代史进程的十字路口(3)
在袁世凯、端方等重臣的推动下,慈禧终于下定了立宪的决心。1906年9月一日,清廷颁布预备立宪的上谕,宣布预备立宪。上谕的内容主要有三点:第一,及时仿行立宪,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百年有道之本;第二,因目前百废待兴,民智未开,故需改革官制以除积弊,振兴教育以启民智,理财备武,以资立宪之基;第三,待预备工作初具规模,再妥议正式立宪之期。
预备立宪的上谕引起了举国欢腾,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武汉、广州等大城市的书局报馆高挂龙旗庆贺,各地的官府、士绅、学界召开庆祝会,敲锣打鼓,张灯结彩,为专制制度的即将结束而欣喜若狂。在北京,各学堂的一万多名学子相互联络,齐集京师大学堂,举行庆贺典礼。当时知识界普遍认为:以几千年相沿的专制政体,不用人民请求,不需要流血,便有转为*政体的可能,虽然目前只是预备阶段,但也是数千年来的奇迹了,因此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二. 立宪与地方自治
“立宪”这个概念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是一种国家的管理模式。该模式由国家制定宪法,实行议会制度,并以选举作为主要的*形式。立宪又分为君主立宪和*立宪,君主立宪又称“虚君共和”,是在保留君主制度的前提下,颁布宪法,树立人*权、限制君主权力、在事实上,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