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茶道儒释道> 第1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部分 (2 / 5)

素的执政方式。在周墓中很少发现有殉葬者,即便有也不过一两人。与神权国家的殷相比,可以说周采用的是人性政治。然而郭沫若(1892—1978)认为,至此发掘的周墓均不是王墓,所以其中没有大量的殉葬者很正常。但1990年代发掘出的周王墓的报告中,也证明了没有大量殉葬者存在的事实。由此可见,周并没有像殷那样施行血腥的统治。

殷在一次祭祀仪式上便会屠杀上百只的牛羊。而周在祭祀时使用的仅仅是简单的一牢(指一牛、一羊、一猪),并且原来殷代用人祭祀的方式也被废止了。

周灭殷后不久,武王便去世了,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对新王朝的礼乐制度进行了整治。据说,将祭祀的牺牲简单化是出自周公的意思。殷周交替,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被称为“殷周革命”。甲骨文研究大家、著名学者王国维(1877—1927)认为,殷并非中国。直至周才体现出了人性统治。殷的统治全部依从于神的旨意,老百姓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被杀,因此充满了恐惧。在现世人神的统治下,每个人都过得战战兢兢。相比之下,生活在周朝的人民就幸福多了。

如上所述,直到20世纪初,殷王朝始终被认为是虚构的朝代。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中国没有被圣者支配的时期恐怕要将殷除外。他在1920年去世,恰逢此前,甲骨文的记载证明了殷的真实情况。但仍有人像王国维那样,虽然了解殷朝的真相,但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厌恶,便将它从中国文化中排除掉了。如果将周作为中国文化的开端,那么或许可以认定在中国不存在神父之王统治的时期。

因为儒教的源流最初始于殷,所以在讲述儒教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有关殷周革命的情况。

先来看一下“儒”字的构成。

关于文字解说最权威的当数东汉的许慎(约58—约147),他于永元十二年(100)完成了《说文解字》。据此,对儒的解释为“柔也,术士之称”,意为柔和,简而言之,与“武”相对。去掉单人旁,右半部分上面是雨字头,被雨淋后呈现出柔软、温和的状态。雨字头的下面是“而”,据文字学泰斗段玉裁(1735—1815)的解释,“而”为向下垂的胡须。干燥的胡须很是粗糙,凌乱而又生硬,但被雨淋后便变得柔顺。可以说“儒”是人类在社会中圆滑的处事之术。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中的“而”字貌似人形,头顶平平,头上无冠。没有头发的人被称为“髡(读音kūn)”,不是一般的人。光头一般指受刑或拥有特殊职位的“异形”人。头上淋雨为“需”。白川静先生将“需”解释为“祈雨的巫祝”。“巫祝”指巫师或祈祷师。“需”字有“需要”、“祈求”的意思,在古代,与人类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就是旱时之雨了。所以求雨师就是巫祝的代表。殷时,王即巫祝长。殷的建国始祖汤,在*夏桀王后,出现了连续七年的大旱。汤亲自以巫祝的身份祈雨,终于,方圆数千里内天降大雨。关于此事,在已散佚的《帝王世纪》中有过记载。虽然原文已经遗失,但是宋代的百科全书——《太平御览》曾引用过这一部分。据记载,汤“斋戒剪发、断爪”后祈雨。这如同将自己作为牺牲。由于供奉的牺牲要求完整,所以头部要保留,此外还必须保持清洁。

儒的源流(3)

追溯“儒”的渊源,可以发现其原意是祈雨巫师的代表——巫祝。

由殷初汤王祈雨便可看出巫祝在殷代的盛行。如果将祈雨的“儒”作为祭祀国家殷的象征,那么由祈雨而衍生出来的“儒”必将十分重视祭祀活动。“儒”之集大成者孔子(前551—前479)在临死前说:

丘(孔子之名)也,殷人也。

夏、殷、周的出殡仪式各不相同。预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