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让这个小人得了势,毫无政治伦理,也不讲人性,简直就是恶魔。
看来,董卓比较喜欢把人扔到锅里煮,后来袁绍为盟主起兵反董卓,战斗中董卓抓到了袁绍手下一个叫李延的人,董卓命人把他煮了。根据《汉末英雄记》记载,董卓在另一次作战时抓到李昊、张安毕二人,他们也许是关东联军的人,董卓下令把他们“生烹之”,这二位都是汉子,临进锅前还不忘调侃一下,他们相约:“不同日生,乃同日烹。”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伍 丁原事件背后的内幕交易
在何进被杀、董卓入洛阳前后,丁原是一个关键性人物。董卓最终彻底把持朝政,把袁绍、袁术、曹操等人赶出洛阳,依靠的是实力,而在此过程中,董卓策反吕布杀了丁原,是关键的一步。
董卓建立权威靠的也不完全是流氓手段,没有强大实力做后盾;一味耍横只能自取灭亡,在董卓刚进入洛阳时;他的实力还不占上风,除凉州军和何进的旧部外,洛阳还有其他几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大都是何进、袁绍等人此前安排到各地募兵的,力量稍大的有鲍信、张邈、丁原等部,鲍信日后成为曹操的战友和主要支持者,张邈是关东联军的主力,他们都支持何进和袁绍。当时的洛阳,云集了由各地赶来的队伍,有些是有组织的,也有些是三五成群跑来找机会的,据《三国志?刘备本传》记载,刘备和张飞、关羽等人在此前后也到了洛阳,被何进编入一个叫毋丘毅的都尉手下。
如果袁绍能抓住机会迅速整合起各路力量,趁董卓的凉州军主力还未抵达洛阳之际首先发难,董卓未必是对手,日后曹操、袁术、孙坚等人都是借助*董卓渐成气候的,没有董卓专政,以后的政治格局如何变化非常难料。鲍信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劝袁绍先下手为强,解决董卓和凉州军,但是袁绍不敢。袁绍的胆量不够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或许对董卓还抱有侥幸,心中仍然对“袁氏故吏”有所期待,于是袁绍失去了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
作为军阀,董卓最清楚拥有什么自己才有发言权,在弟弟董旻的协助下他成功策反了何进的旧部吴匡等人,实力有所增强。紧接着,他把目标放在了实力较强的并州军身上,通过对并州军的内部瓦解,又兼并了这支劲旅。
并州的大体范围相当于今天山西省的大部、陕北以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今天的太原、包头、榆林、延安等地均在其内,其北部与匈奴、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相邻,匈奴经过南北分化后,南匈奴不断内迁,与并州地区的汉族融合得很紧密,由此也带动了当地的畜牧业,使并州军也像凉州军、幽州铁骑一样成为一支活跃的劲旅,目前并州军的实力派是前并州刺史丁原。
据《汉末英雄记》记载,丁原字建阳,出身于寒门,“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早年当过县吏,在“追寇虏”也就是平息民变过程中不怕死,能冲在前面,所以不断立功。《后汉书》对丁原的介绍还要多一些,说丁原最后升到了并州刺史,后又改任骑都尉,相当于骑兵师师长。何进招募外兵的时候,丁原派部下张辽率一千多人前来助战,丁原被何进委任为执金吾,相当于首都洛阳的警备区司令。
综合《三国志》的记载,丁原的并州军有三大主力构成,分别是张扬、张辽和吕布,张扬字稚叔,并州云中郡(今山西原平县)人,张辽字文远,并州雁门郡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人,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人。他们的出身都很一般,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武力,张扬以“武勇”而被丁原任命为武猛从事,张辽因为武力过人,被丁原召为从事,吕布也因为“骁武”而被丁原赏识。一句话,他们都是丁原的并州老乡,又都是猛将,与丁原本人“武勇”的特点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