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掌握了这个人物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这个家庭会前仆后继?
就是说我有充分的革命的实践体会,有充分的对人物的理解,再加上后来的学习,总结自己实践当中的创作方法和表演方法。电影跟舞台不一样,过去我刚演电影的时候我演《白衣战士》,摄影师喊“你的脖子太细了”,“你的眼睛太大了”,“你的牙太长了”,搞得你不知道该怎样演了。因为话剧比较夸张,但电影里就不能这样了。就是说自己已经经过了这个表演阶段,也就是从内在出发,从内在走向外在,取得表现的手法,使用什么样的动作表达她的感情,表达她的目的,表达她的愿望。也就是掌握了一些拍摄过程中的基本知识。
那时都是同期录音的,只要外面有一点声,立刻就要“停!”,把我给气的,我说你知道我们培养一个情绪多不容易,你干吗要这样啊?录音师说那怎么办?我说以后你不要停,我保险你也不用再配音了,我再重来一遍,完全和你这个上一次的一样。我演完了以后,又重新演一遍,没有灯光,只是我的声音,完全吻合,他也就说“我佩服你了!”以后他再也不喊停了。
所以你要问我怎么演《革命家庭》,我也很难说,就是掌握这个人的变化,掌握这个人的出身,这个人物的生活环境,跟周围人的关系,这种规定情景的变化,动作的逻辑,要掌握这些。最主要是掌握人物的内心这个核心。我就感觉她内心充满了一个“爱”字,就是对生活的爱、对丈夫的爱、对周围人的爱,她不是抽象的爱,是一种革命的感情。因为我们有这个丰富的生活基础和积累,所以演这个角色又花了那么大的功夫,但还不是那么太理想,因为我那时还不是老太太,化成老太太非常难,往脸上粘了好多的纸,那个纸跟动作又不协调,所以我认为老太太那一段不是很成功。
1961年我们准备演《鲁迅传》,我演许广平,我们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我也去看了许广平,和许广平的秘书都联系好了,也到她家去了好多回。后来由于导演病了,就这样把这个事情给耽误了,赵丹也很遗憾,我也很遗憾。后来1962年上海领导他们提出写“十三年”,这个《鲁迅传》就停止了。
后来我们就搞了《红岩》,也就是电影《烈火中永生》。这个《烈火中永生》好像大家印象很好,我自己认为主要是烈士的事迹,是烈士本身的事迹感动了人,教育了人。那么作为你演这个角色没有演砸,你使人信任,感觉到亲切,那么就算成功了,并不是你真的了不起。
我自己是这样认为,我自己也不是谦虚,我深深体会到你演好人,人家就记住了这个形象,你演乡村女教师,你演高尔基的母亲人家就记住你,你演赵一曼人家也记住了,很多吧,就是革命的形象,人家就容易记得住,人民爱。你又比较真实地表现人物,可信可亲,那么人民就喜欢,那你就算成功了,并不是你有什么了不起的。
。 想看书来
领导对我说:你去演一个戏吧(3)
当时夏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说你千万不要把江竹筠演成刘胡兰,她不是刘胡兰,刘胡兰是刘胡兰,江竹筠是江竹筠,也不要演成赵一曼。我认为他这个话对我的启发是很大的。现在很多人见我还说我那个江姐,我就说这个演的路子是对的。从群众对江姐的热爱我认为当时夏衍的意见是对的,刘胡兰是农民的女儿,江姐是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当然两人是不一样的。赵一曼是抗联的指导员,江姐是白区的地下党员。是夏衍同志帮助了我。
作为我自己,我为什么没有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