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一辙,出现的问题也大同小异。
逐利的方法有几种,可以低价采购、来料加工,压低发展中国家获取的制造业(或者说是代工、出卖劳动力)微薄利润,一般压在5%以下。或者是获取优惠条件直接投资,直接经营,整合资源,设立外资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扩大自有市场。如我国一些世界级金矿由外资控股,股份比例高达百分之*十,在股份比例的计算中,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将矿权计算在内。再一种是并购,利用资本撬动利润的杠杆并购,这就对被并购企业本来的规模、品牌、渠道、客户、利润有要求了。事实上,一家以并购为扩张手段的跨国公司,其最核心的竞争力包括三部分:品牌、资本和人。并购的鼻祖是GE的韦尔奇,韦尔奇的CEO生涯就是并购生涯。韦尔奇之后,再也没人能够创造他那样的神话,而且他所创造的神话也渐渐幻灭了。
在发展中国家,并购的合资方式却方兴未艾。跨国公司用钱购买到一个企业的控制权,借以占有原有的销售渠道和市场、吞噬掉非控制方的利益,最终得到垄断利润。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与企业缺乏经验或错误的引导,聪明有钱的跨国公司来到中国,除了获得利润之外,还有许多大便宜唾手可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中国的多数金矿竟然都由外资开采,而矿权竟没有作价,而开矿还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没有直接法律禁止,国外资本在“合法”地进行不公平交易;还有人主动地找到跨国公司,串谋分取巨大的国有资产……
然而,虽然外资经营战果辉煌,但60%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却自称亏损,2004年自报亏损额高达1200亿元。这就是行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转移价格”。这给中国的税收带来巨大的损失。
当然,跨国公司并购“做亏”的目的绝不仅仅为了避税。如果只是“亏”掉税收,还称不上是“原罪”。事实上,这里隐含着“合资—做亏—独资”的三部曲,最终亏掉的可能是东道国拿来合资的资产,还有不断贴进去的资源、环境、国计民生的基本物资和设施。
国资委曾专门出了一个文件,把吸引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制的主要途径。在这之后,跨国公司竞相并购各地行业排头兵企业,廉价收购我国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独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将其纳入合资企业,控制企业经营权,最后逐步迫使中方退出,最终达到消除潜在竞争对手、垄断市场的目的。
行业龙头企业身不由己,大多已被跨国公司盯住。等到并购成功,巨大的市场份额落入外方手中,外方要是嫌利润太薄,可能停止生产这种产品;要生产也可以,再并购两家,形成垄断,利润提高到300%。如果是被统一品牌而非多元品牌的企业盯住,那么淡化品牌,损失品牌的状况马上就出来了。这时,“合资—拖垮—独资”就导向了“控制—吞并—垄断”。
外商一旦控制了经营权和购销渠道,而企业连年“亏损”,这意味着巨额隐蔽收入流失境外。企业做亏,外方即可收购中方全部股权,一举两得。而合资中芳不仅没有达到国企解困的初衷,还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一半以上职工丢掉饭碗,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国家多年培育的行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被瓦解破坏。
资本逐利新兴市场的大搏弈时代(2)
如果外资公司在“合资变独资”、“控制到垄断”之后,连税都不交,我是不是能够打这样一个比喻:国外资本吃完了肉,连点汤也没给发展中国家剩下了?比喻或许尖酸了一点,但是这种行为不可饶恕。
全球化竞争,守土有责
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消费几乎是沸腾的。新兴国家的子民恨不能几个月换一部手机,而老牌帝国主义的公民在2008中国的奥运年还拿着十年以前的砖头。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