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女孩周婷婷(1)
几天前,21岁的周婷婷把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捧在怀里,幸福的泪水无声地划过面颊……
从萌生出推动更多聋人融入主流社会理想的那一刻起,能考进世界上对聋人心理研究最多、最新的美国加劳德特大学攻读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就成了她最大的梦想。
静心倾听这个漂亮、聪颖而又充满了灵气的女孩的世界,你会发现,生命的奇迹竟然如此难以预测。
婷婷从出生起就不曾听过这世界的声音,三岁半时父母亲发现女儿已是全聋全哑。然而,5岁时她就认识2000多个汉字,8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位,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上小学,她不仅与正常孩子坐在一起读书,竟还连跳两级。10岁她又与父亲合写出版了12万字的《从哑女到神童》一书。11岁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16岁被辽宁师范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17岁被评为全国最年轻的自强模范,在人民大会堂7000人大会上做了精彩发言,受到###总书记的接见。18岁,她又在以自己和另一位残疾女孩为原型改编的电影《不能没有你》中担任女主角……
讲到周婷婷的灿烂,不能不提她的父亲周弘。周弘是老三届,曾是南京一家工厂的普通技术工人。面对女儿全聋的残酷事实时,他惟一的信念就是:即便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万分之万的努力。他与妻子背着女儿走上了大江南北寻医问诊的漫长道路,即便对方是江湖游医。听说针灸能医耳聋,周弘数不清女儿小小的耳朵上被扎了多少万针,每一次针灸,都是父亲紧紧地握住女儿的小手,女儿趴在爸爸的头顶上哭,爸爸在下边流泪。
针灸并没有挽救回婷婷的听力,但磨炼了婷婷的毅力。正如父亲后来对她说的: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痛苦,如树开杈一般,第一个杈总是最大的,以后,杈上分杈,痛苦会越来越小。
婷婷三岁半时,父母不得不放弃治聋,转为治哑。
奇迹发生在一个下午。那天午睡起来,婷婷指着床头的饼干盒子向奶奶比划。奶奶抱起饼干盒子,引导她:“饼干!饼干!”
婷婷由于丧失听力,对语言没有任何概念,只伸着小手要,奶奶铁了心就是不给。婷婷“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五分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一老一少僵持着,一个泪眼模糊,一个泪流满面。奶奶的嗓子哑了,但依然抱着饼干盒子,不懈地重复着“饼干”二字。
终于,婷婷停止哭泣,嘴唇蠕动了半天,模糊不清吐出了两个字:“布旦”。这“布旦”两字,开启的不仅仅是周婷婷语言的心门,也改写了一个父亲今后的人生。
婷婷能叫出“爸爸、妈妈、奶奶”时,一家人幸福地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爸爸的大拇指竖得都有点抽筋了:“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
激动过后,一看邻家三四岁的孩子,早已会说会唱,能背唐诗讲故事了。周弘想,让女儿从口语能力开始起步赶上或超越正常孩子永远不可能。但书面语言不同,婷婷有眼睛,她可以尽情地看。于是他从汉字入手,开发女儿的智力。女儿哭,他就在手上写个“哭”字;女儿笑就写“笑”。女儿指着星星,写“星星”;指月亮,写“月亮”。常常是带女儿出去时周弘身上清清爽爽,回到家则“披文带字”。
这种周弘发明的“母语玩字法”,使婷婷5岁多就认识了2000多汉字。一天,他偶然看到一本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撰写的《幼儿才能开发》一书。铃木认为,培养神童“最正确的、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教孩子学说话的教育方法。”因为它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生命力。铃木每年为日本培养出800个达到莫扎特同等水平的小提琴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