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菊与刀的背景> 第7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部分 (1 / 4)

这些人士也指出:不能将日本人的这种对天皇的崇拜与德国的“希特勒万岁”进行比较,后者是纳粹党兴衰的标志,与法西斯的一切罪恶紧紧相连。

当然,日本俘虏的口供也能够证实上述观点。日本战俘由于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36【36萨评:在二战中,美军有专门配漫画的教材,教育士兵怎样应付被俘后的日子,这本教材我曾见过日文译本,堪称图文并茂。可是,这对被日军俘虏的美军来说用处并不大,因为,美军这种教材是建立在“战俘有战俘的权利”、“如果你不说,对方也拿你没办法”、“敌人最大的武器就是恫吓”这类观念基础上。被俘的美国兵没想到日军根本对所谓战俘的权利不屑一顾,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保密教育也就发挥不了多大作用了。】在被俘后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应答,这与西方的军人不同。因此,他们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混乱的。这种现象可能与日本的不投降政策有关。这种状况直到战争结束前几个月才有所改变,但只限于特定的军队和地方部队。我们应该对于这些战俘的口供给予特别关注,因为它们是日本军人意见的集中体现。除了极少数以外,其他都是因受伤或失去知觉无力抵抗而被俘。

那些顽抗到底的日本俘虏把他们的极端军国主义归咎于天皇,认为自己是在“执行天皇的意志”,是为了“让天皇安心”,并愿意“根据天皇的命令而献身”。他们认为“天皇发动了战争,我们只能服从命令”。但是,那些反对目前战争及日本未来征服计划的人,也同样把他们的和平信念归功于天皇。对所有人来说,天皇代表了一切。讨厌战争的人称天皇是“爱好和平的陛下”,他们坚持认为天皇“一直都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一直都反对战争”,“东条英机欺骗了他”,“天皇在‘满洲事件’时就表示出对军方的反对态度”。37【37萨评:“九一八”事变后,裕仁的确曾表现过“不满”,但这种姿态毫不妨碍他在次年一月发布《赐关东军敕语》,嘉奖关东军攻占东北的行动,并且绝无意因为自己“不满”而把东北还给中国。天皇裕仁的这种态度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东方的君主有让属下做坏人、自己做好人的传统,因此碰到这种不合公理的事情,天皇总要作一个表态,来维护自己“好人”的形象。第二种,则与日本人的民族性有关。日本人的性格是做事最初小心翼翼缺乏果断,但一旦初步得手,就会疯狂投入,乃至失控。那么,天皇最初的“不满”,无非是这个日本人谨慎阶段的反映,而随后的表彰,则是得到利益以后迅速完成思想“革命”的表现了。“九一八”轻易得手,是日本军国主义走向疯狂的重要步骤,从此再也无法理智地刹车。】“在天皇不知道和未被天皇授权的情况下,军方发动了战争。38【38萨评:天皇在日本当时还有一个身份——“陆海空军大元帅”,不通过他就发动战争,要么是说这话的人热昏,要么是日军当时根本没有军纪一说。事实上,无论是进攻南京,还是袭击珍珠港,都是经过这位天皇的批准才发生的,这些有充分的史料证明。】天皇不喜欢战争,因而也不会允许他的国民卷入战争。天皇并不知道他的士兵们的处境是如何之差。”而德国战俘的证词则完全不同,不论他们对希特勒手下的将军或最高司令部的背叛行为39【39萨评:指的是德国国防军贝克上将等人于1944年7月20日发动的刺杀希特勒、试图结束战争的事件。由于炸弹威力不够而失败,负伤的希特勒将所有涉案人员一律处死,其中甚至包括像谍报局长卡纳里斯上将、陆军元帅隆美尔等德军中的“精英”。】表示如何的不满,他们仍然认为希特勒是最大的煽动者,是他准备并发动了战争。而日本战俘的态度非常明确:对皇室的忠诚与军国主义及侵略战争政策是两码事。

。 想看书来

交战中的日本人(7)

对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