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4 / 5)

以得到宽恕和恩赦。

如果按照徂徕用为政者和被统治者来区分君子和小人,那么必然会出现“恶君子”和“善小人”。

君子与小人(2)

孔子在六十四岁时,流浪于陈蔡之地,为衣食而忧。弟子子路腹中饥饿,问道:

君子亦有穷乎?

关于此句有两种解释:

①有才德之人也会穷困吗?

②位居高官之人也会穷困吗?

对此孔子作出下面的回答: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自然会有穷困之时,然而小人在穷困时便会自暴自弃,这便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那么君子在穷困之际,应当如何?上面的句子并未给出解答。

92儒教三千年“固”除了“固然”,也有“加固”、“恪守”之意。在此,古注新注都取了“固然”之意。

——固穷(恪守穷困)虽然现实中用到过这个意思,但在此讲不通。陶渊明(365—427)曾用过“固穷之节”一词。《饮酒》其十六中提到: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意思为,怀“恪守穷困”之节义,经历了极度的饥饿和寒冷。此处便不能将“固”解释为“固然”。杜甫(712—770)在诗中也曾提到: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胸怀大志,便不能对“固穷”发牢骚,感到厌倦。

陶渊明和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很自然地将此运用到了诗中,诗中“固”

作动词也并非异常用法。因此我认为这句话可以解释为:“君子即便是面对穷困也能泰然处之,不会自暴自弃。”

因为是君子,所以不会自暴自弃。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不自暴自弃,所以称之为君子。而惊慌失措,所以为小人。根据面对事情表现出的不同态度,被区分为君子和小人。小人如果能不断提高修养,积德,也可以成为君子。儒教,正是在教导人们如何成为君子。

在位者或以天下之责为己任之人为君子,而他者则为小人——站在这个立场上来考虑一下:小人,即被统治者,这种身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努力研究学问,得到认可后,便可成为统治者,即君子。

谁都有成为君子的可能。

7世纪初实行的“科举”制度更加大了这种可能性。除了对发生叛乱地区表示惩罚而暂停其科举考试外,历代科举制度在受试资格上都没有任何限制。福建有从事烧畑农业的少数民族畬族,在一次采访中发现,该村中有一家门前竖着两个旗杆一样的东西,这表示该?

第五章 思变之道9393家曾出过举人。该家貌似是村长家,清朝时家族中曾出过两个举人,因此竖了两根旗杆。由此可知,少数民族也有受试资格。如果在考试中及第,那么便从小人变为君子了。

由此不禁使人联想到了中华之民或诸夏之民与夷狄蛮戎的区别。文明的发达程度是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因素。治水总监督的中华之民鲧和工师共工,由于工作过失从而成为夷狄之民。如果夷狄的文明程度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那么便有可能成为诸夏。这便是以文明程度而非血统来作为衡量标准的文明史观。因此,历代史家对诸民族的身体特征都没有做过描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具体的经验主义(1)

“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君子”也具有很大的负面消极作用——导致价值观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

科举考试中及第的进士,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状指书卷,即考试答案。首席及第之人的答案放在最上面,因此为“状之首”。由于首席之人的答卷压在其他人的答卷之上,因此被称为“压卷”。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