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自己是最伟大的人们,学习意识却极为淡薄。所谓学习,就是发现,即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由于中华思想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因此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骄傲十分关键。清末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便是,当他们的中华思想在遭受沉重打击的同时,也丧失了自己的骄傲。
君子与小人(1)
《论语》中经常出现“君子”一词。“君子”原意为有地位的人。一国之主被称为君主,一村之长被称为里君。在儒教看来,即便是没有地位,但若是“有德之人”,同样可以称为君子。
即便是在野之人,能以国家之责为己任,亦为君子。并且,《论语》中也有多处“君子”既可解释为在位者,也可以解释为有德才之人。此前所提到的“君子不器”被当作儒教轻视技术的证据,也被看作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元凶。然而反复斟酌便可作出此番理解:不为君子便可为器。其中有管理者不宜为技术者之意,然而必须开阔视野,不能仅限于某一具体领域。
不在位之人便可专攻器,这仍是对技术的轻视。“君子不重则不威”
(《论语?学而》)中的“君子”无疑是指为政者。如果解释为,民间有才德之人必须自重,便讲不通。
君子的反面是“小人”。论语中便多处出现君子与小人对比的句子,如:
?
90儒教三千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颜渊篇》)——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篇》)这些句中所谓的“君子”应理解为有才德之人,而“小人”便是才德浅薄之人。同时也可以把“君子”理解为为政者,“小人”为被统治者。
曾有一段时期,在中国,“小人”指奴隶,但在此这样解释便不甚恰当。
《论语?雍也》中有下列名句: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儒,既有君子之儒,也有小人之儒。根据古注解释,此处的“君子”
指有才德之人,这些人的儒之根本极为明确,而才德浅薄的小人之儒“则矜其名”,只是为了贪图儒的名义。
伊藤仁斋认为,君子即为政者,而小人则是指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力的“被统治者”。仁斋讲道:
君子、小人,以其关注的(或影响的)范围区分。君子之儒以天下为己任,抱济物之志。小人之儒,则独善其身,无及物之能。
由此可知,有无影响力也是区别小人与君子的因素。换言之,便是有无志向。安井息轩(1799—1876)的观点更为明确:兼善天下为君子之儒,独善己身为小人之儒。《论语?里仁》中另一个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名句: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是所“怀”之物不同。所谓“怀”是指“牵挂”、?
第五章 思变之道9191“在意”。君子所思的“刑”指敬畏国家法律政令,而小人则只牵挂眼前的小惠。
对此,古注和新注的解释相同,而日本的狄生徂徕认为此句具有因果关系。
因为君子怀德,所以小人便可有安身之所。而且,君子对国家刑法心怀敬畏之意,因此小人便可追求眼前之“惠”(宽恕、恩赦)。
按照徂徕的解释,那么君子并非都是善人。如果将君子看作是为政者,那么为政者中既有好人也有坏人。仁慈的为政者能够以德治主义施行政治统治,因此人们便可安居于自己的土地之上。而残暴的为政者施行的是刑罚主义政治,这样一来,被统治者(小人)们为了从法网中挣脱,便希望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