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用。那么究竟错在哪里呢?
可以说,整个次贷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经济陷入滞涨。里根政府上台,致力于经济自由化,美国政府要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政治理想,商业银行紧紧跟上,开始大量发放次级贷款,这当然符合它自身的商业利益,因为所谓次贷,就是给资质不良的客户贷款,当然收取的利息也就是比较高的。但是,商业银行在发放次贷的过程中,会有隐隐的不安,因为这些贷款会是潜在的不良贷款,于是商业银行决定把它们卖掉,卖给谁呢?投资银行。
投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轰轰烈烈的并购和90年代的互联网上市,次贷证券化正好给它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于是,投行欣然地参与了进来。投行把这些贷款证券化,有一点像把西红柿做成西红柿酱,或者把各种牛奶搅拌在一起做成不同等级的奶粉,因为来源过于复杂。提纯的过程一般老百姓也看不清楚,就需要一个评级公司或质检单位给提纯出来的最好的产品打上一个3A 的标签,这一步叫MBS;剩下的奶渣舍不得扔,倒进一些新的牛奶再去提纯,提纯出来新的3A 级产品,这一步叫CDO;这个过程再重复一遍,叫CDO 平方。据说还有三次方的。最后这些有毒证券卖给了全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养老金。看不清楚这些债券的投资者相信了穆迪的3A 评级,实在不信的,还有AIG 来卖你一个保单,如果这些产品出了问题,他们负责赔偿,这就是著名的CDS。最后,没有买次贷产品的人也开始炒这些保单,CDS 的名义价值炒到了6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 的总和。
上一次发生类似的疯狂是1989年,日本经济在泡沫的最高点,东京市中心的一座五星级酒店叫帝国花园,它的价值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全州的地产价值,日本最后的崩溃一定在所难免。
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一个全社会集体参与、集体狂欢,一旦过了临界点之后,最后必定集体崩溃的过程。投行欣然地参与,赚得钵满盆满,最后雷曼账上的次贷产品的价格一瞬间跌去90%,而它的资金杠杆率是30倍,据说表外的杠杆率是200倍,百年老店一瞬间灰飞烟灭;商业银行是次贷之父,把次贷卖给了投资银行,但看到投资银行用次贷制造出来的绚丽多彩的证券化产品天天上涨,终于守不住晚节一头冲进去买了,最后死于次贷;20世纪70年代,评级公司还小得可怜,穆迪一共才七八个人,伴随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扩张,穆迪迅速实现了扩张。
到了2005年,美国的评论家说“世界上有两个超级大国,一个叫美国,一个叫穆迪。美国这个超级大国还不太好使,因为还有其他4个常任理事国的掣肘,而穆迪则是可以指哪儿打哪儿,它给谁降级谁都受不了”。现在,穆迪的员工在法庭上接受审判时承认,2008年的这个时候,他们可以把“任何一头母牛”评为3A 级的证券,而且,只需要一个上午就可以把所要的数据准备好。这已经完全是指鹿为马了。当然,还有美联储提供了过度的流动性,监管机构的玩忽职守等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等。
次贷危机的结果是,所有的一切事与愿违,危机的前后,世界倒了一个个儿:“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带来了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过去几十年一直是美国经济引擎的华尔街,把全球经济带到了停滞的边缘;曾是美国最重要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创新,变成了大规模金融杀伤性武器。
。 想看书来
人性之弱
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性之弱”。所有金融危机的产生都来源于人性之弱。人性之弱最大的有两个,就是恐惧和贪婪,贪婪导致了泡沫的产生,恐惧导致了崩盘的产生。怎么去把握这个平衡是非常微妙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次贷危机中美国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