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间战争。
从隋文帝开始,隋朝共发动了四次针对高句丽的战争,其中有三次是在隋炀帝杨广时代发动的。此间由于隋军进展有限,高句丽主动表示臣服,并且随着隋朝的覆灭,高句丽问题就暂时搁置了下来。
韩、朝人士遂称这一历史时期为半岛“三国时代”。但此“三国”并无彼此认同感,与中国“魏、蜀、吴三国”是从统一王朝分裂而来、人民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情形完全不同。发源于中国东北境内的高句丽与朝鲜半岛的新罗、百济有着各自不同的形成史。如果说三者文化之间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大程度上也仅仅是:他们都接受了中原文化的熏陶。
在高句丽向南发展的同时,百济与新罗也在进行着领土的争夺。
大唐太宗皇帝执政初期,中央政府立足未稳,执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政策,无力也不愿对高句丽这个东北政权用兵。
在摧毁了突厥的势力后,大唐太宗将目光投向帝国东北隅,唐太宗带领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诸将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太宗在亲征之时对臣下言道:“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雠,为高丽讨弑君之贼。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的决心显而易见。
公元645年,唐太宗亲自率军冲破高句丽的层层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但在安市(今辽宁鞍山)受到有力抵抗,加上寒冬天气以及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
消灭薛延陀之后,太宗皇帝开始集结陆海部队准备在公元649年再一次征讨高句丽,直到太宗去世前,唐朝一直在组建海军以备大举*高句丽。尽管终其一生太宗也未将高句丽征服,但收复了今天辽宁一带很多在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割据的土地,为此后唐朝统一中国版图打下了基础。
大唐高宗皇帝即位之后,由于西北局势一时吃紧,也没有立即大规模征讨高句丽。
日本此后出兵朝鲜半岛,不仅仅与百济有关,也有高句丽因素。日本大和朝廷害怕,一旦高句丽被顺利平定,中国在东北亚的优势地位将更加稳固,自身的比较劣势也就更加明显。
。 想看书来
五 大唐远征军开赴百济战区(1)
公元7世纪初的朝鲜半岛,一方面,高句丽的势力范围扩张到朝鲜半岛之后,它的战略目的就是要挤压甚至打败百济、新罗。这就使得百济、新罗在相互攻伐的同时,还要对抗高句丽的扩张。
同时期的中国是大一统局面下的隋、唐两朝,并且两朝都东征高句丽试图重新统一辽东故土。
而日本想在朝鲜半岛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大和朝廷的领土范围,而且可以改变依赖半岛间接与中国发生联系的现实,达到直接与中国进行联系和交往的目的。
中国隋唐之际的日本,在谋求与中华帝国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的同时,也显示了岛国扩张领土的野心。
史载:
公元391年,大和国军渡海攻打新罗;
公元399年,百济、大和联合攻新罗“倭人满其国境,溃破城池,以奴客为民”;
公元404年,“倭不轨,侵入带方界”。
而百济与新罗因领土纠纷素有世仇。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唐太宗借三国使者赴唐朝朝贡之机,分赠三国国王以玺书,从中斡旋。在给百济王的玺书中这样说道:“朕已对王侄及高句丽、奚落使人俱赦通知,咸许缉睦。王必须往彼前怨,识朕本怀,功笃邻情,即停兵革。”
对于太宗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