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2 / 5)

值得信任的、靠不住的,当需要帮助的时候,不会有人出现,这个时候就形成了障碍性疏离的第一个阶段。这是障碍性疏离最核心的信念,疏离的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这种信念。

2)渴望距离并且害怕被侵入。

为了保护自己不失望、不受到伤害,缺乏信任感的孩子开始屏蔽其他人:他们渴望跟他人保持距离,并且害怕别人侵入自己的世界。接近和亲密让他们觉得不舒服——有时候是彻底的憎恶。

3)防御性行为。

孩子渴望距离并且害怕被别人侵入,这导致了防御性行为模式:他现在花费很多的精力来保持跟他人的距离。

4)与他人隔绝。

逐渐地,孩子的防御性行为导致自己跟别人“隔绝开来”——他越来越多的时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总是掌控一切,但是从来不会跟其他人建立令人满意的、有意义的关系。

障碍性疏离的模式

每个过度依赖的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依赖的需求,同样,每个疏离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保持和他人的距离。过度依赖的人可能在某些方面过度依赖但是在其他方面并不这样,同样,疏离的人也可能在特定的方面(比如恋爱关系中)表现出疏离而其他方面(比如友情)却不这样。

研究者定义了障碍性疏离的四个主要模式:

●退缩型疏离:羞怯模式。

退缩型疏离者在周围有人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他们的社交焦虑非常严重,以致他们根本不可能进行社交活动(相反的,他们会躲在角落,内心偷偷期待跟他人交流)。退缩型疏离者通常有为数不多的看上去比较“安全”的朋友(家人、一两个熟人),除此之外,他不跟其他任何人交流。

●愤怒型疏离:挑衅模式。

愤怒型疏离者通过表现敌意来保持距离。有时,这种敌意会转变为多疑甚至是偏执——愤怒型疏离者幻想别人在暗算自己。他们有时会变得很可怕(有时,他们会骂人或者打人)。但是需要牢记的是,愤怒型疏离者的敌意是一种防御:潜意识里,他们觉得悲伤和孤独,敌意的行为有助于掩盖这些情绪。

●自恋型疏离:自我中心模式。

自恋型疏离者用想象出来的优越感作为避免跟他人接触的理由。自恋型疏离者通过表现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或者更坚强、更漂亮/帅气),来使他们的疏离行为合理化(毕竟,“更差”的人不值得他们浪费时间)。就像愤怒型疏离者的愤怒一样,自恋型疏离者的自我中心也是一种防御,帮助压抑他们内心的无力感,不进入意识层面。

●肤浅的交往:勉强为之的模式。

肤浅交往的人可能根本就不表现出疏离。他们一般都有很多朋友——有时候甚至数量庞大(事实上反证了关系的肤浅程度)。这些肤浅的社会关系通常是一些共同的任务(比如工作)或者共同的爱好(比如运动)为中心。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情感深度。与这类人的关系通常在刚开始的时候特别愉快,但是过不了多久,除了一起完成任务和表面上的共同爱好之外,这些人就没法再进一步深入交往下去了,关系变得越来越令人沮丧(尤其在友谊和恋爱关系上)。

第二章 不满的根源:我们是如何隔绝了彼此?(6)

你对其他人的不良关系模式的反应

为了重建健康的依赖,你必须了解自己对别人不良关系模式的本能反应,从而改变你的反应模式,避免关系陷阱。通过回答下面的问题,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对周围过度依赖和疏离的人的反应模式。我们会在第三章仔细分析你的答案。

对于给定情境,选择一个最能够描述你的反应的答案。

当我意识到某人过于依赖我的时候,我本能的反应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