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个人的反应来得快,1920年7月一旦价格开始下跌,大家对下跌幅度的各种揣测和不安使每个人最后采取的行为都印证了价格一定还会持续下降。交易商出清了存货,银行收回按揭贷款,厂主只能变卖财产和业务,生产商开除了工人,工人们坚决抵制雇主减薪,实际工资上涨造成利润更低。所有这些现象造成的累积效应就是它们无不在拖垮各项经济活动,而不是加快和活跃经济活动。在《货币改革论》一书中,凯恩斯提供了理论阐述:“价格下降的事实,伤害了企业经营者,接着,对于价格下跌的恐慌使这些人出于对自身的保护而苟且偷生。”12很明显,经济并不像一个提供恒温且能够控制温度的中央供热系统。当温度下降时,经济学家就指望着有自动调节器的出现,结果发现找不到,或者调解器的功效远比期望的功效弱。
在20世纪20年代,凯恩斯在投资时遵循的是“信用周期”的投资策略,这是由伦敦经济学院和哈佛大学经济研究系共同开发出来的新奇的“晴雨表”,声称能根据经济周期预测不同类别的股票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化(如成长股和价值股相比)。凯恩斯运用这种方法收效甚微,他更相信,我们无从充分了解经济波动的起因和特征,所以我们的预测是行不通的。
1921年,他被委任为国家共同寿险协会的主席,并同时出任好几家公司的董事和顾问,大大充实了他的商务经历。与此同时,他还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财务掌管人,对学院基金有着绝对的掌控权。当他读完埃德加·劳伦斯·史密斯的《用普通股进行长期投资》一书后,他开始欣赏股票的优点,把股票称为“复息机器”;他推崇“积极”的投资策略,说服国家共同寿险协会购买并持有普通股票,所以国家共同寿险协会所持的普通股是其他寿险公司所持有的普通股的3倍,国王学院基金的投资也从土地和固定利息的债权转向了普通股票。说服那些投资公司董事会和学院的其他财务掌管人改变观念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判定股票比债券具有更大的风险性。凯恩斯在为剑桥国王学院财务掌管人出谋划策时常常语出惊人,他典型的建议是不要为预防资产贬值而预留一大笔资金。“50年后,变成百万资金不是不可能……你最好还是为地震和天花预留一笔固定的资金”,其余的资金都应该投资,“什么好,投资什么”。13这里暗含着一个理论点,凯恩斯后来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在为新厂花费支出之前预留一笔储备资金或者沉没资金以防未来资金贬值,这样做会减少当前支出,所以要求更大量的净投资才能吸收这些储蓄。美国企业在1929年前为并不需要更新的工厂储备的资金累积到了“如此高的程度”,“可能仅此一项就足以使美国经济滑坡”。14
大萧条的影响(1)
1929~1932年的经济大萧条激发了凯恩斯的科学想象力。对他个人而言,大萧条吞噬了他在投资市场赚得的第二笔财富,改变了他的投资理念。对公共生活而言,大萧条改变了他的经济学思想,也使他对资本主义展开更为犀利的批判。凯恩斯从此彻底放弃了市场会自行做出修正的信仰,他在道德层面的思维也发生了明显的转折,凯恩斯开始更强调义务而不是效率。
20世纪20年代时期,凯恩斯在商品市场的投机也屡试不爽。1927年,他的净资产达到万英镑(相当于现在的210万英镑、340万美元、250万欧元)。但当1928年橡胶、小麦、锡和棉花的价格开始下跌时,他原先想做多的想法落空了,他在期货市场的亏空迫使他抛售美国的股票,所以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之时,他没有投资华尔街的股票。证券市场的崩溃使他手中仍持有一笔投资组合,主要是10 000股奥斯丁汽车公司的股票,价值从1928年1月每股英镑狂跌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