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历来被认为是写月诗词中最好的一首。写这首词时,正是诗人仕途失意遭受挫折之时,在这里,诗人虽表达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寂寞,但更多地却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
我国民间有“无月不成诗”之说,中国写月的作品几乎多得不可胜数。你看,“?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渔火对愁眠”;你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要说最富想象力的应数那首《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把酒问青天”,华夏民族不仅吟月、诵月,还在问月。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最先在《天问》中发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号称诗仙的李白也浪漫地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一问之。”“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诗人的发问,不正是人们渴望了解月球的心理再现吗?
古往今来,我国人民对于月球有过长期科学的观测、记载与计算。在公元前14~12世纪,我国商代的甲骨文里,保存了一批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证实,早在商代我国劳动人民已?知道利用大、小月和根据自然现象的周期变化,把十二个月算作一年,将闰月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在祖庚、祖甲时代的甲骨上曾记载一年中有两个六月,证明当时已?知道在年中置闰。西汉的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里第一次提出了月食发生的周期:“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故月蚀,常也”。东汉永光年间(公元前100年前后),贾逵发现并计算了月亮在轨道上变速的具体数值。以后,刘洪精密测得近点月日数值为日(近代测定的数据为日)。东汉时杰出的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张衡,对于月球的观测有独特的见解,在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里,提出“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科学地指出月亮不会发光,我们所看见的月亮是被太阳照明的部分;张衡还进一步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因,他在《灵宪》里把地影称为“暗虚”,并且说当月亮进入“暗虚”时就会产生月食,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南北朝著名的科学家祖冲之,创造了新的历法——太阴历,并改进闰法,第一次在制历中考虑了岁差。祖冲之根据月球在轨道上速度的变化,测定的月球由交点环行一周再回到交点所需要的日数已极为接近近代测定值。敦煌文献《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历日至十二年历日》为现知中国最早的月食预报材料,且推算得相当精确。在太平真君十二年历日中共提到两次月食,分别在公元451年4月2日和公元451年9月27日,?考证及推算,这两次月食是月食预报而非月食记录。由于目前出土的历日中还没有这么早的月食预报,因此,太平真君十二年历日上的这两次月食预报应是现知中国最早的月食预报材料。元朝郭守敬创立的“授时历”,所采用的平均历年与世界通用的公历相同。
明月几时有(3)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与月亮密切相关、最有人情味、最赋有诗情?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这天的月亮分外明亮,又大又圆,月圆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就有过“中秋”的详细记载,到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