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蝶影命令与征服> 第10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2 / 4)

逢看到介绍帕索里尼的文章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跳过。我不愿意看到这个家伙,如同我不愿意目睹蚯蚓、壁虎、蛇等丑陋的动物一样。

但两年前的一天,一个外地朋友来我处,闲聊起电影,话题转到帕索里尼身上。他说:“你看过他的《马太福音》吗?那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我一向佩服这个朋友的鉴赏力,便找来了这部 《马太福音》。一看之下,简直大吃一惊,这部电影与《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简直一天一地——这部帕索里尼早年的作品单纯、宁静、虔诚,极富有宗教感,尤其是电影的镜头,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凝视,一种悲悯的凝视。能用这样方式拍电影的人,想来怎么也是一个不俗的人——镜头一直犹如人的眼睛,能用这种眼神看世界的人,理所当然是个大智者。

于是,我便有意识地注意上帕索里尼了。在此之后,我又看了他的《俄底浦斯王》、《定理》以及《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谭》)。看《生命三部曲》时,我简直惊呆了:这样的电影真是有才华啊!那是一种明亮无比的才华,像水一样抑制不住地漫出来。整部电影节制、简洁、洞察,那种天真的智慧无所不在,像阳光一样明亮,却不似阳光一样炽热,安静而凉爽地照耀人类世界。这样的电影是有神性的,那种抑制不住的神性,自然而然地,从那种单纯和明亮的基调中散发出来。

我一直在想,这个帕索里尼真是匪夷所思啊!一个人,一出手,就那样的鬼斧神工,他的那些才华横溢的电影,简直不像是拍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是把胶片种在沙漠里,浇上水,祷告……然后,就有那样的电影长出,就像是沙漠里的一棵树,或者一片胡杨林。这样的电影,仿佛上苍的第三只眼在凝视,那是一种沉静无比的态度,专注,入神,坚定,悲悯……就像月光一样,静静地洒在这个世界之上。一个人,生在尘埃之中,怎么会有这样的视角呢……那样的感觉,几近于一种神圣了,是一种月光或太阳底下的神圣。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帕索里尼在拍了一系列好电影之后,1975年,竟然制作了《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这样疯狂的作品。从沉静,再到疯狂,帕索里尼行走的,与人类的道路相悖,那仿佛是思想和行为的倒行逆施。这样的反常,源于什么呢?——想想帕索里尼所在的环境吧:一个人,当他一直如一个乞丐一样,长久地行走在人性的边缘时,那种温情和温润很容易挥发,就像树梢,在炙热下很容易折断,由此,会产生毁灭的欲望——这,就是“革命”了。当一个人,由平静而产生毁灭的欲望时,那种一意孤行的狼性便不可抑制……狼,应该也是有才华的吧,有才华的人,总是习惯于攻击,习惯于去撕咬。帕索里尼后来就变成这样一头狼,在长时间的沉静之后,他实在忍不住了,开始筹谋致命一击——他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攻击电影,攻击这个社会,也攻击那些在这个世界上由成功而变得踌躇满志的资产阶级。看看《萨罗,或索多玛的120天》中对于电影段落的分割吧——“对肛门的迷恋”、“对粪便的迷恋”、“对血的迷恋”,这样的词语,简直不堪入目。不仅如此,这部影片竟然是按照但丁 《神曲》中的结构来进行的——4位主导虐恋的权势人物被叫做主教、法官、总统和公爵,分别象征着支撑西方政体的4根支柱:神权、法权、政权和封建势力。帕索里尼开始攻击了,在电影中制造一片混乱:道德的混乱、人性的混乱、滥交、鞭打、摧残……混乱总是酣畅淋漓的,也是惊天动地的。它的表面,呈现出的是戏谑和无羁;而在骨子里,全是痛苦和绝望。

有一段时间我读余华的小说,突然就悟出了余华小说的底质——其实余华的小说就像是帕索里尼 《生命三部曲》的风格。余华小说所呈现出的基调,如帕索里尼一样,都是那种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