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中国虎园状况> 第11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部分 (3 / 5)

;闫宝同,沾化人;安西瑞,沾化人;陈家浩,安丘人;李国佟,青州人;龚春山,湖北人……

比起他们来,来自江苏丹阳的朱桂生显然是幸运的。2002年的春天,他以106岁的高龄在法国拉罗谢尔市仙逝,拉罗谢尔市政府盛赞他是“融入法国社会的典范,拉罗谢尔市民的骄傲。”法国报纸说:“他的辞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

只是在1917那一年,年仅二十岁的朱桂生和毕粹德一样,或许内心充满了对前程的迷茫与焦灼,或许还有对故土的牵挂与留恋,但一定没有预见到自己会亲身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并和一个异国女子结成婚姻、生养子嗣,将终生奉献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从索姆省到拉罗谢尔,从诺莱特到佛兰德,在欧洲的土地上,异国的野草就这样渐渐地掩埋了这些中国男人的前世今生。

■ 从平民到劳工

1917年的山东还是德国人的地盘,此刻德国人在欧洲战场上和英国人、法国人打得不可开交。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仅仅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随着战争的演进,协约国一方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当协议国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之时,英国一位军官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希望中国人可以作为工人前往欧洲支援协约国一方的作战。于是,在德国人无暇顾及的远东地盘上,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悄悄拉开。

实际上,早在1915年底,一位名叫陶履德(Truptil)的法国人打着进行农业开发的旗号来到北京,他的真实身份是法国陆军部中校,他此行的真正目的是与北洋政府秘密谈判中国劳工招募事宜。后来,北洋政府与法国达成协议,由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诒控制的惠民公司专门负责招募及运送华工。与此同时,英国人则利用其在山东威海卫的租借地,并利用教会网络,悄悄地在山东和河北两省招募中国人。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国人,这些招募计划一开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输出第一批劳工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十四万华工远涉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开始了他们曲折艰辛的劳工经历。毕粹德和朱桂生只是这十四万中的两个普通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中国劳工:被遗忘在欧洲的人(2)

当第一批中国劳工到达法国马赛港的时候,法国报纸《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号的头版新闻上这样描述:“这些华工是通过仔细挑选而招来法国。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北方。他们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们国家的气候。另外,医疗体检报告结果认为绝大部分的华工身体健壮,这对我们国家继续在那儿招工是一个好消息。”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华工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欧洲人的期待是有理由的。因为,英法两国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眼病、肺结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绝。招募的华工以山东人、湖北人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甚至甘肃。被招募的华工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北方,这是因为欧洲人认为:“中国北方人很灵活、聪明、耐心与细心,机智、敏捷又耐劳。”选拔后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卫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乘船离开中国前往欧洲。

从离开中国那一刻起,华工们就面对着生死未卜的命运,死亡的危险如影随行。1917年2月24日,德国潜艇在地中海海域击中运送华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