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经验的沟通,消除意义障碍,建立新的认识。“意义沟通”需要借助于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同化和顺应是个体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同化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把新的经验吸收到个体事先存在的认知结构中,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同化过程的同时,还存在着顺应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改善旧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新变化。“意义沟通”的同时会出现“情感沟通”。个体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倾向去与新事物发生作用,当新事物与原有情感体验不一致时,原有情感会成为个体接受新经验的障碍。只有通过情感学习,使个体消除情感障碍,产生情感沟通,才能接受新经验,建构新的经验体系。传统上心理学家一直把情绪学习看成是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对愉快或痛苦刺激的亲身体验而产生的。班杜拉则认为情绪学习也可以在替代经验的基础上,即通过对他人情绪体验的观察而产生。而情绪反应一旦深刻、持久、稳定,便能消除原有的不一致的情感障碍,实现情感沟通。
中产阶层认同的建构与重构(3)
认同的执行机制是通过行为趋同来实现的。行为方式往往是通过具体的榜样,即一定的范式来体现的。个体在“意义沟通”和“情感沟通”的基础上,逐步获得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并以与一定的具体情境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体现出来。
认同的反馈机制是通过体验整合来建构的。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知觉和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主观成分。所谓体验整合,是指个体通过接受反馈信息,进一步消除意义和情感障碍,实现新旧经验和知、情、行的一体化过程。
通过对认同形成的心理机制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认同的心理过程其实就是个体对于外界赋予的各种信息的感受、选择、吸纳的过程。这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个体对于“谁是中产阶层?”和“我是中产阶层吗?”的判断,首先是基于自身的一种主观感受,同时,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互动的过程中以及与外界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个体不断地在分析与调整着自己对中产阶层的看法与观念。最后,经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整合出一套有系统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于是便形成了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中国中产阶层的认同局限与重构
作为意识层面的认同,对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中产阶层是否可以健康顺利地发展下去,是否可以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有赖于在社会大众中形成一种中产阶层意识,这样才能使一个阶层真正具有凝聚力,也才会让中产阶层群体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就目前城市中产阶层的认同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首先,在对“中产阶层”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就存在着很大分歧。一个极端是,部分人把“中产阶层”等同于社会上为数不多的有钱人,由于这些有钱人大多通过不法手段获取财富,因此“中产阶层”不免被蒙上了一层贬义色彩,有人甚至明确地说“中国没有中产阶层,只有腐败分子”。另一个极端是,部分人把“中产阶层”等同于生活温饱的一族,认为“现在都是中产阶层了”,原因是:“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有吃有穿。”而更多的人对“中产阶层”的认识是雷同的,几乎就是媒体宣传的翻版。由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人对“中产阶层”的理解主要是外界信息的输入,很少有人在真正思考“中产阶层”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次,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