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基本上保持在2 000亿元。所以当时很多的经纪业务都面临着亏损,现在的经纪业务虽然佣金市场在大幅度的下降,原来千分之三的手续费现在基本上降到千分之一左右了,但是由于是巨大的量,所以现在大部分营业部还保持着非常好的状态,我估计最后的佣金率还会进一步下降。
买方的创新业务——投资银行,英国叫商人银行、美国叫投资银行、亚洲叫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说一两百多年前,有一帮人在那做交易,为了使货物之间有比较好的流通,这一批人不仅交易股票,还交易很多东西,在这里逐渐形成一些专业化的小公司,比如像美国的高盛,雷曼兄弟,像原来的所罗门兄弟,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用合伙人制度,就是说咱们俩合伙,出点儿钱弄个小股份公司,开始做生意。大部分人都是来提供服务挣取佣金的,这种东西就形成合伙人来做这个事情,你也做这个事情、我也做这个事情,既当老板又当伙计。业务量逐渐就越来越大了,盈利以后分红给合伙人,合伙人离开这个地方原来的就可以拿走。
到了20世纪70年代,交易功能越来越强大,交易就需要提供一些资金了,另外就是承销、包销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因为你的合伙人进来了,你得拿钱,合伙人走就把钱拿走,这样股本金非常不稳定,所以必须得保证一个稳定的资本金来源,20世纪70年代美林证券逐渐变成上市公司,摩根士丹利也变成上市公司,当时高盛也考虑上市,但是大家都怀疑上市之后合伙人文化能否保持,变成上市公司最重要的是要挣钱,但是高盛引进了美国住友,作为私募一大部分,也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资金。现在高盛已经是像银行一样,不能算一个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已经算一个交易型的基金了,一切都可以交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将买方和卖方慢慢地分开,原来大部分都是去提供服务赚钱,结果后来有一部分交易可能赚更大的钱,冒险赌对了方向会更赚钱,实际上证券公司大的文化就是在交易员和投资银行家之间。现在中信证券也在考虑这600亿元的现金怎么用,是放在银行或者买国债拿2%~3%的利息,还是进行大规模的交易挣资本利差,但是前提条件是风险控制机制必须做好,所以只是单投,比如像2008年从6 000多点跌到1 800点,就没有人能够挣钱,全部都输钱,只不过是输多输少的问题。资金多了,就需要找出路,买方自然形成,所以衍生工具也出来了、期权也出来了、期货也出来了,这些东西都给买方造成了很大的交易,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多(2)
中国的证券公司所谓的创新太少,美国那边所谓的创新太多,所以这些东西需要有一定的综合,但是有一条,根据我们十几年的经营情况来看,要和美国这些大的投资银行,甚至所谓的全能银行,像德意志银行、UBS(瑞银)竞争,最起码要知道人家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最起码要知道美国,比如说当时搞垮中信泰富累计期权是什么东西,人家告诉你说你买这个产品,你都弄不清楚这个产品,肯定投资银行过来说这个产品多好,结果你买了,不仅仅中信银行一家,多了好几十个亿,现在在跟高盛打官司。国外把衍生产品发展到了极致,高盛两三万的高级科学家帮它们在算这些东西,我们怎么能算得过它们。
现在中国的投资银行最大的问题就是面临着产业升级。中信证券做了一些调研,2008年中国投行的总收入只占全国GDP只有0�4%,比美国落后了差不多30年。结构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7年美国投行的经济收入中,替人代理买卖交易占了63%,中国的证券公司一般都在60%。现在一般小的证券公司一般80%~90%,甚至100%。
股市1969年进入萎缩以后,美国市场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