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出身于游牧民族,男子不能不以锻炼弓马为主,在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方面,贵族妇女更占上风。拿汉人来说,一百个才子中间也难找一个女才子,但是在辽国,竟然以女才子居多。
在汉人的女性中间,因为要受到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精神约束与时间限制,不能放手学习;辽国贵族妇女就有更大的自由,一般没有什么人为的限制约束得了她们。
在这些萧皇后、萧太后之中,从萧燕燕以下,随便举两个例子,都很出色。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皇后,小名菩萨哥,能歌能舞,多才多艺。她也就是萧燕燕的媳妇,只是因为自己生子多夭折,就收养了宫人萧耨巾所生之子,以后立为兴宗。兴宗继位后,萧耨巾以皇帝之母的资格自立为法天皇后,要想夺权,掀起了一场小小的政变。政变没有得逞,不久就平息了。 。 想看书来
长保和平的澶渊之盟(5)
辽道宗耶律洪基,是辽圣宗的孙子,他的皇后萧观音更是辽史上的知名人物,曾以一首《怀古诗》成为辽代名气最大的女诗人。诗曰:
宫中只数赵家妆,
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
曾窥飞燕入昭阳。
此诗本是吟汉代赵飞燕的故事,后来被人罗织成罪,诬陷致死,说她与宫中伶官赵惟一私通,因为诗中隐含了“赵惟一”三个字。她是枢密使萧惠之女,小字观音,姿容绝代,诗词、琵琶,当时无人能比。因为爱好音乐,遂与伶官接近,因诗获罪,令人扼腕。此事后来已经平反。辽人王鼎编写了一本著作,叫做《焚椒录》,书中所收的都是辽人的文学作品,但都是用汉文写的。书中既收了萧观音的许多作品,也记载了她那一段哀感冤抑的宫廷故事。
从敌国打成了兄弟之邦
辽国立国一共才209年,一直都在和宋王朝打交道。其中从公元916年到1004年,双方是处在战争状态或者磨擦状态,断断续续,打打停停的时期;从1004年到1125年,是处于已经签订和约的和平状态,基本上相安无事。两国作为敌对国家互相对峙了80多年;作为兄弟国家,和平处了100多年。
辽国建国之初,正值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五代时期,中原大乱了好几十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老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到辽国管辖的地方去。这样,就造成了一种特殊现象,辽国的人口一开始就以汉人居多,契丹人只占少数。汉人的文化又远远高于契丹人,所以辽国虽是契丹人统治的国家,一开始就已经全盘汉化,接受了汉人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宋辽两国实际上都是依照中华文化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只是在契丹人的内部还保留了一点本民族的生活习惯而已。由于两国的文化相同,更容易成为兄弟之邦。到了元代,官方甚至分不清楚汉人和辽人(契丹人)有何分别,他们在划分族别的时候,把汉化了的辽人(契丹人)认为是北方汉人,而把南方的汉人称为南人。
正因为宋辽两国有许多共同之处,所以双方在订立合约之后比较容易沟通,容易遵守。辽国建国之后,不少契丹人都以中华文化的继承人自居。所以《辽史》中自豪地说:“秦汉以来,帝王文物,尽入于辽,周(柴荣)宋(赵匡胤)按图更制,乃非故物。”他们认为从秦汉以来的真东西都让我们辽国搬来了,你们现在按照图纸新做的,都是冒牌货。
后来他们发现,中国的东西确实是好。但是光要中国的死宝还是不行,还要活宝(人才)。所以就采用两种办法齐头并进,一是引进人才,包括引进知识分子和各种工匠;二是他们契丹人努力读中国书学中国文化。外交使节到了辽廷,双方人员全用汉语交谈,就是辽国民间市场也用汉语,因为许多商品都是中国货,还是使用汉语方便。据说有一次对对子,宋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