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部分 (3 / 4)

和价值观渗透在纸张笔墨中。

除了少数人的出版物可以在市面上流通销售之外,大部分人的作品都是分送给亲朋好友,或者是文学爱好者之间交换,也有人将自传作为结识新朋友的名片。可能是因为作者写作的目的与专业作家不同的缘故,文章中没有“成名”的伏笔,也没有“畅销”的算计,这些文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和朴素,让读者通过笔者的曾经往事读到从他的外表所体会不到的经历和风韵。

我发现在这些书中有一本书装订得比较考究,且不论写作的水平如何,但出书人对作品的重视显而易见。送书给我的是一位年近七旬的农妇齐藤,她说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要写书。因为在整理仓库的时候发现了父亲的诗作手稿,为了把一百多年前父亲的思绪呈现给自己的后代,也为了尝一尝“写书”的滋味,让自己潇洒一回,于是她把自己多年来写的生活随笔和刚刚学了不久的水彩画习作,加上丈夫平日自娱自乐的俳句作品综合成了一本三人合作的自家书。不论别人怎么看,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农民的女儿,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老了居然还能挺起胸脯把自己写的书赠送给朋友,她的自得和满足是可想而。

一位叫稻叶的女士告诉我,退休的丈夫最近很投入的事情是写回忆录,她帮着把丈夫的手稿敲入电脑。本来以为跟随丈夫几十年彼此很了解,读了丈夫的文章才知道丈夫曾经承受的工作压力和他对家人的在意。每天等待丈夫完成的手稿成了稻叶女士探索丈夫内心秘密的旅程。

除了写书,爱好文字笔墨的人们还把自己的诗文画作投到报社,简短的文字、朴实的水彩画、出人意料的作品构思,虽然他们表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这些生活的艺术之美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早些时候我的日语能力和思维方式还理解不了日本人对生活的感受和表达手法,也不会在意报纸上的这些栏目。只是因为孩子们读起来发笑的地方,我也好奇地偶尔浏览一下,渐渐地也能看懂一点日本人的内心世界。

在网上经常能够读到国内业余文学爱好者的小说、散文、诗歌,但是中国的文学活动似乎还不像日本这么普及。据说,在四百多年前的江户时代,农村出现了很多教农民孩子识字打算盘的学堂,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在吃饱穿暖的闲暇之余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于是就有了农民们聚在一起的吟诗习文。从那时开始,用文字表现自己的生活画面,用诗句抒发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不再是文人墨客的特权,也是老百姓的平常娱乐。这种习惯流传至今,这种风流雅兴已经成为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餐桌上的礼数

7月,我和合唱团的伙伴们在名古屋迎来了十几位中国客人。一番欢快热情的交流之后,日方请中国朋友共进午餐。大家都开始用餐了,只有一桌双方都不动筷子,只听中国客人对一位年长的日本女士说:“您是年长的,您先请。这是中国的礼貌。”那位女士听不懂对方说什么,只是一个劲地说:“您是客人您先请。”彼此推来推去。我上前一听,对于中国客人的话如何翻译踌躇了一下,还是婉转地翻译给了日本女士。那位已经年过七旬的女士一听就不高兴了,她不愿意被别人看做老人,当然更不愿意以这种身份拿起筷子。好在一阵玩笑之后,大家才开始吃饭。

关于请客吃饭,两国不同的习惯还不止这些。

日本人一般不在家里招待客人,很少几次我和家人被日本朋友请到家里做客。他们把客人带到家里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表示关系的贴近,大凡可以请到家来的人都是不必过于介意的人,所以他们的饭菜准备得也非常简单。除了每人一碗炒面,或者是一碗炒饭,最多只有一碗青菜沙拉。尽管我知道日本人请客以“意犹未尽”为美,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