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事业达到顶峰,全国民众都兴奋起来,争先恐后地跑去当和尚和尼姑,狂热的劲头一点都不输给现在报考公务员,梁王朝大地呈现出“一人为僧,全家光荣”的火热场面,据统计,梁武帝在位48年间,寺院增加了八百多所,僧尼增加了五万多人,是南朝佛教最鼎盛的时期,这种崇佛盛况放在全世界也只有印度的阿育王可以之遥相辉映,相互媲美。
萧衍对佛教事业的热爱还表现在他亲自参与对佛教的本土化改造上,这种改造的后果不同于他的“三教同源说”,而是影响极其深远,直到今天仍在汉传佛教界大行其道。其一,吃素。素食并非源自佛教,素食之风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前就已经是上流社会的流行事物,士大夫受老庄的清净无为玄学思想的影响,隐逸文人则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大家一致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这些人一带头,普通百姓就跟风,正好一般民众也没那么多肉吃,素食就成了成本最低的追求时尚方法,就象现代流行的一种断食减肥法一样。而在梁王朝之前,佛教戒律中并无禁止吃肉的规定,禁止的是吃“荤”,请注意,此“荤”并非指现在的大鱼大肉这样的所谓“荤菜”,而是指“大蒜、苔葱、慈葱、兰葱、兴渠”这五种东西,这五样拿到哪里都是五种蔬菜,而当时佛教界认为吃了这五样大气味的东西,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禁食,而我们现在鱼、肉之类的所谓“荤菜”,佛教则称之为“腥”。对于“腥”这样的东西,早期的佛教徒(主要是信仰小乘佛教)是可以食用的,但必须是“三净肉”,何为“三净肉”?一为我眼不见其杀者(我没看见杀的);二为不闻为我杀者(我没听见杀的);三为无为我而杀之疑者(不是为我或怀疑为我而杀的),当然也不能放开了吃,一般是化缘时得到才能吃。有时对于生了病的僧、尼,“三净肉”之外的“腥”也是可以吃的。梁武帝是上层士族出身,又有信道的家族渊源,对素食早已身体力行,称帝崇佛后,他就从佛教“戒杀生”戒条引申开来,颁布《断酒肉文》,要求全国的出家人都不得食用“腥”物,“三净肉”都不许吃了,皇上金口一开,出家人不敢不从,何况只要食材充足,烹饪有方(这些在梁王朝是不成问题的),素食同样能够创造出富有营养的万千美味。从此以后,素食就成为汉传佛教的专有标签,一直坚持到今天。而在藏传、南传佛教影响的地区,如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肉还是可以吃的。其二,烧戒。汉传佛教和尚的光头上都有用香火烧灼出的几个疤痕,或3个、或6个、或9个,最多的达到12个,这就是烧戒。凡愿遁入空门者,剃度之后,便是烧戒,烧戒结束,即为正式的佛门弟子。 这种仪式并非佛教戒律规定,藏传、南传佛教的和尚就从不烧戒,只有汉传佛教的出家人要受这皮肉之苦。这种人无我有的现象同样源自梁武帝的独创,当年,他为了推广佛教、传播佛法,曾大赦天下囚徒,令其信佛当和尚,但又怕他们当和尚是假,逃出寺院是真,就从黥刑上得到灵感,要求有关部门在这些人头上烧上戒疤以便随时识别,加以捕获。也就是说,当时和尚头上的这些圆点实际上是曾犯过罪的标志,到后来,烧戒被认为是入佛门苦修的开始,逐渐适用于所有汉传佛教的寺院,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出家人的标识之一(另有一说烧戒源自元代的志德和尚)。 其三,敲钟。俗语云: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佛寺必有钟楼,但在梁王朝之前,佛寺里对敲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和规矩,正是萧衍将敲钟这件事发扬光大,使得悠扬的钟声成为天下佛寺的象征。关于敲钟这件事,有个宝志和尚不得不提,这宝志历经南朝宋、齐、梁三代,是个特立独行的僧人,人称志公,据民间传说是济公的原形,他日常行事怪异、全无章法,经常光膀子光脚在街上随意行走,传说又云宝志有大神通,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