遑遑施仁义,此固圣贤量。
我自沮溺徒,疏顽安可强。
宋人李廌——白马寺诗
湠漫汉江皋,迤逦楚山岫。
衡门掩半麓,飞甍耸层构。
高林敞华榱,双泉逼瑶甃。
龟鱼水中坻,牛马饮残溜。
我卜关外居,此计春可就。
参差菱荇香,猗傩参术秀。
行吟池上篇,来倒壶中酎。
民国老舍——白马寺
中州原善土,白马驮经来。
野鹤闻初磐,明霞照古台。
疏钟群冢寂,一梦万莲开。
劫乱今犹昔,焚香悟佛哀。
看了这么长长多多白马诗诗,倾爱的鱼儿们,你们一定是明白了此乃中国佛教之首刹,至今巍然屹立于邙山脚下的——洛阳白马寺,是也。
白马寺北依邙山,南近洛水,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白马寺建立之后,中国“僧院”便泛称之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迄今为止已经经历了一千九百余年的岁月了。
关于洛阳白马寺还有着这样一个传说,即——永平求法。
永平求法,记载于后汉书,类似庄生梦蝶,黄粱一梦:传说中,东汉永平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奇异的梦,他梦见了一位神异的金人。只见那金人身高有六丈,背项会发光,他从空中飞行而来。明帝不知此梦主何吉凶,遂“感梦而求法”,第二天便询问朝中大臣。其中有一位叫做傅毅的大臣叩首答道:梦见的金人乃是天竺圣人。
于是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派遣蔡谙、秦景、王遵等十多人由洛阳出发,前往天竺国寻求佛法,世人只知徐福求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而不知他们西去求法。
这十多位西行求法者过天山、越葱岭,辗转来到了今阿富汗一带的古大月氏国。在那里,他们巧遇了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得佛经十万余卷,佛像十余樽,于是相偕同行,以白马驮经,于是这十多位求佛求法者就和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返回中土,为了给这两位高僧提供一个居住和译经的地方,汉明帝就赦命在城西的雍门之外按天竺国的样式建造了一座建筑,以僧人们暂住的“鸿胪寺”的“寺”字称之,为了纪念白马驮经驮像之功,便将这座建筑命名为“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城雍门(正西门)之外,根据天竺国佛寺式样,建造了中国第一座寺院。鉴于佛经佛像皆由白马驮载而来,遂以白马寺为名。
白马寺建成之后便成为了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
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我终于知道了鹿鼎记里的四十二章经的出处了!),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我国也日益广泛的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滥觞,发源地。
洛阳白马寺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寺内保存了大量的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
虽不是创建时期的“悉依天竺旧式”,但洛阳白马寺的寺址从来都没有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然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古色古香,高雅绝尘。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