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石越说道:“依星象之见,今年不宜南下,况东晋有长江天险为阻,其君又深获民望,故不可轻举妄动,盲目轻进,不如固守国力,修整军备,俟其内变,乘机攻伐。”
秦王苻坚闻后则很不以为然,他反而还引经据典有理有据的说道:“星象之事,未可尽信,至于长江天险嘛,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同三国时期的吴主孙皓,他们曾经都拥有过长江之险,可是,他们终究还是不免于被灭亡了,朕如今有将近百万大军,兵多将广,人多势众,就算是要投鞭于江,也足以截其水断其流,又岂惧什么天险不天险的呢?”
秦王苻坚遂罔顾谏言,立意伐晋,亲率大军,兵临淝水,自西而东,列队甚长。
东晋小皇帝则遣大将谢玄和谢石等领八万精兵来抵御秦军。
秦王苻坚轻视之,恃兵多而走急攻,然而却遭到了晋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淝水一战,前秦竟为东晋所败,自此一蹶不振,走向了灭亡之路。
投鞭断流的原意是指将所有的马鞭都投入了长江之中,便可以截断水流,后来则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淝水之战典故三——东山再起——
秦王苻坚要攻打东晋的这个消息很快的就传到了东晋的首都建康城,东晋的孝武小皇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们都非常非常的捉急。
晋朝的军民们都不愿意让这个美丽的江南陷落在了前秦人的手里,于是大家都纷纷的盼望宰相谢安能拿出一个好的主意来抵御秦军的进攻。
谢安是陈郡阳夏人,他出身于士族家庭,他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还是好朋友,他们经常结伴而行,在会稽郡的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谢安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的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他自己隐居在东山里面,他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后来有一个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了才一个多月,就不想再干下去了,当时在士大夫阶层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谢安他不出来做官,叫我们这些老百姓们可怎么办才好呢?”谢安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肯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里面,所以人们后来就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情称之为“东山再起”。
资治通鉴记载——
东晋太元八年,秦主苻坚倾国大出,众号百万,先遣苻融、慕容暐、张蚝、苻方四师至颖口,梁成、王先等守洛涧。
前燕国皇帝慕容暐为平南将军、别部都督,所部自然不会承担主要的军事任务。
张蚝时称“万人敌”,为当时的一员猛将,所部在淝水之战中与谢石部下发生了几次遭遇战,他曾经击退过谢石,但并未与谢玄部发生正面的激战。
如此一来,双方的主力决战必然是在苻融的中军,即以氐族人组成的精锐部下之中,与谢玄所率领的北府精锐士兵之间展开决战。
晋军方面,原本计划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八千精锐的士兵们率先渡河,大部分的晋军仍然驻扎于淝水之北,伺机而动。
谢玄的初步计划之中,他们的八千精锐士兵本来是应该与前秦的士兵们进行初战的,若是初战不利,他们另一侧的晋军主力仍然可以坚守阵营,也不至于被秦军主力给摧毁掉,若是初战顺利,则一鼓作气,后续大军尽数渡河,全力发动总攻。
于是乎谢玄就派人下书给秦王苻坚说道:“君孤军深入我国边境,在淝水前列阵布兵,显然是持久之计,而不敢速战,烦请贵军稍稍后退,待我军渡河之后,令双方将士周旋,决一胜负,我与阁下策马观战,岂非美事一件?”
这个时候,前秦诸将皆反对秦军后退,唯有秦王苻坚和他的弟弟阳平公苻融表示同意。
秦王苻坚则一厢情愿的以为,在晋军半渡的过程之中,他可以下令让他们的铁骑先过去掩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