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李岩既然是“有文武材”的中营制将军,又有女将“红娘子”相助,本应在攻城略地中大显身手,可是,谁也不知道他打过什么仗。
曾经有人说李岩参加过天津地区的战斗和北京防守战。其实有关这两次战役的记载并不可靠,这点下面还要谈到。
第四,关于所谓李岩封侯的问题。李自成在公元1644年正月正式建立大顺政权的时候,曾封功臣以五等爵,当时的大致规定是权将军和制将军封侯爵,果毅将军和威武将军封伯爵。
按照这一规定,如果确有制将军李岩的话,自然也应当封侯。然而在几种主要著作里偏偏没有李岩。大顺政权所封的侯、伯各书记载不大一致,用其他材料来印证可以肯定记(用其他材料来印证有关李自成部将的记载,可以看出《平寇志》比《绥寇纪略》要准确一些。
例如,《绥寇纪略》记起义军右营大将是刘希尧、白鹤鸣、刘体纯;《平寇志》的记载是袁宗第、白九鹤、刘体纯。
证之以《直隶商州志》等书,右营主将确实是袁宗第而不是刘希尧,白九鹤是白真鹤之误,《绥寇纪略》写成白鹤鸣就差得更远了。)
载比较正确的是《绥寇纪略》,即:“汝侯刘宗敏、泽侯田见秀,蕲侯谷英、毫侯李锦、磁侯刘芳亮、供侯张鼐(原注:一日义侯)、绵侯宗第、岳侯某(原注:失其姓名)、淮侯刘国昌”。
这里除了张鼐封的是义侯而不是英侯以外其他都是正确的,有后来的各种官方文书作证。
其他著作如《国榷》虽然误刘宗敏为磁侯,谷英为绵侯,但也没说李岩封什么侯。
到毛奇龄撰写《后鉴录》时,发现各种记载互有出入,就按照自己的想象乱加窜改。他不知道李双喜和李过都是李锦的别名,竟在毫侯李过之外又把张鼐的义侯给了李双喜,而让张鼐继续顶着那个错误的英侯封号。
他见有的书上记刘宗敏为磁侯又深信不疑,于是把汝侯换给了刘芳亮。他相信李岩曾任制将军的说法,就抓住吴伟业留下的“失其姓名”的岳侯赏给了李岩。
他想到李自成手下权将军有两名,制将军是五营各一名,共计封侯的应当是七人,可是吴伟业的记载除岳侯外已有八人,他自己又让李锦用两个不同的名字多占了一个爵位,再加上李岩也得封侯,七个名额实在不敷分配,于是大笔一挥,把谷英、袁宗第、刘国昌三人的侯爵全给剥夺了。
(三)关于李岩在北京的传说
这里首先分析赵士锦《甲申纪事》中两处提到李岩的问题。
一处是起义军将领进入北京后的居住地址:“刘宗敏住田弘遇宅,李大亮住西城大宅,李岩、郭某不知其名住在周奎宅。”
赵士锦的这种说法很含糊,既可解释为李岩和郭某合住周奎的房子,也可解释为他对李岩的住所不清楚。
可是,后来许多书籍却一口咬定李岩就住在周奎家里。例如《平寇志》卷十载:(可以证明谷英、袁宗第、刘国昌被分别封为蕲侯、绵侯、淮侯的材料并不太少,请参看《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以下简称《顺治实录》)卷十八、卷二o和丙编,第九本,八o二页。)
伪将军李岩据奎第。奎献长公主并银十万助军,希免祸。岩数其为国至戚,鄙吝不忠,夹足箍脑:奎复输银十万,岩笑日:此贼悭吝,不与杀手不吐也,烧烙铁熨其肤。一熨承银一万,累四十熨,遍身焦烂,承四十万矣?先后追银六十万两,珍玩币帛不计其数。其妻夫人卜氏及子妇皆拶指答死,奎犹未死,岩更令奎担水执爨以辱之乃死。
这段记载是不真实的,因为,刘尚友在李白成起义军撤出北京后,还亲眼见到周奎:他说:五月初一,“余见周皇亲率人赉金帛充赏赐。身衣丧服步行,人成指而叹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