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部分 (1 / 4)

关于孙叔敖历史地位和评价:一是前面说到的,在楚庄王霸权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同当时闻人相比,也是最优秀的。《孙叔敖碑记》载:“狷节高义,敦良奇分,自曹臧、孤竹、吴札、子罕之伦,不能骖也。” 三是在楚国历史上是,“继高阳、重黎、五举、子文之统。”(《孙叔敖碑记》)《吕氏春秋·赞能》:“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

总之,没有孙叔敖,便没有楚庄王的称霸。孙叔敖是楚国历史上被史家与后世称誉最多评价最高的一位贤相。如齐之管仲,郑之子家,汉之萧何,蜀之诸葛。比较婉惜的是,他当令尹的时间并不长,或只有三年时间,而且先于楚庄王去世。给历史留下遗憾。不过,从另一角度来说,三年治楚,即可使楚霸中原。更说明了,他的德行和才能。他为后世树立了一个贤相的典范:德才兼备,亲民爱民,谦让克俭,且有功有绩,有勇有谋,行于军则军治,行于国,则国治,行于民,则民治。

后人有诗赞曰:

明人刘昌《谒楚令尹庙》诗曰:“期思城里吊遗踪,祠庙深沉动鼓钟。阴德已闻慈母教,余恩犹启后人封。霜葭摧碧连荒草,雨藓沿青上古松。读罢残碑出门去,寒山漠漠水重重。”

元马祖常《期思城》:“古城犹说汉期思,土蚀荒堦楚相祠。乞得寝丘人不奇,千年渭水入荒陂。”

七、信释宋围(2…7…1)

邲之战后,郑与许都服于楚,同年,楚又伐萧,宋当时附于晋,就帅蔡人救萧,结果萧还是在同年冬让楚给灭了。楚迁怒于宋,在第二年夏(…592)便兴兵伐宋。这一年是楚庄王十八年。宋在这二年成为了晋的专职帮手,在与晋、卫进行清丘之盟(…697)后,依据“恤病,讨贰”的盟约,救萧,又伐依附于楚的陈。宋没有想到,卫居然背叛盟约救陈。更没有想到,因救萧惹来的祸,晋人居然不来救。但宋人直到最后还天真地相信,晋人会来救。这样信心,让他们坚持着。坚持到宋楚两方精疲力竭,无心再战。

七、信释宋围(2…7…1)

本来救萧,就让楚生气了,就派兵来教训了。虽然后来退了军,可庄王心里的气还是没消的。可在第二年,宋做了一件事,更让楚庄王愤怒了。左传生动描述了庄王愤怒的模样:“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左传·宣公十四年》)袂,就是衣袖。投袂而起,就是甩袖而起。窒皇,就是路寝前面的外庭,屦及于窒皇,就是说,楚庄王气得急忙跑出去,鞋都来不及穿,左右追到窒皇才把鞋给他穿上了。寝门又在窒皇外面,拿剑的侍从,直到寝门才把剑进呈给他。楚庄王带上剑后,又赶快往外面跑,他的车驾直到蒲胥之市才把他追上。这个从听到消息,而发怒到立刻行动是一瞬间的连贯性动作。他这么匆忙地去做什么呢?就是伐宋。因为,他听到,他的宠信的大臣,正出使齐国的申舟(文无畏)被宋人杀的了消息。这与刘备听到关羽被孙权所杀而兴师伐吴有些类似。可想而知,这次伐宋的楚军,是在庄王先走之后,随后动员出师赶上去的。

在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时,就命令申舟,“无假道于宋”(《左传·宣公十四年》)。楚使于齐是要经过宋的国境的,不借道于宋,就是不向宋打招呼,强行通过。同时,楚庄王也遣公子冯使于晋,也令不假道于郑。申舟听到楚庄王这样的命令,就预感到此行不测,在此前的楚穆王九年(…617),时申舟为左司马,随楚穆王田猎于宋孟渚时,宋昭公违命,申舟没有给宋公面子,就依法斩杀了宋公的御者,实际上是戮宋公。因此得罪了宋人。他就以为,宋与郑相比,郑昭明而郑蒙昧,郑懂事而宋不懂事,不知事大国之道。因而,出使齐,不假道于宋,必定要受害。申舟说出了他的担忧,楚庄王当即就承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