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来的汉人移民,真正把东南亚变成汉人的土地。
李植大笔地投资于移民的迁移,大量补贴愿意南下开垦东南亚的汉人农民。
李定国指着前面的一片树林,大声说道:“伯爷,过了那一片小树林,就是湄南河第一百七十九殖民地了。”
现在齐王在各地广泛宣传移民东南亚的好处,民间的轮船公司像是倾销货物一样将一船又一船的移民,一船又一船的移民物资送到中南半岛来。这些新移民到达的地方甚至来不及取名字就开始建设了,中南半岛的军管政府只能以数字来给这些汉人殖民地命名。
李老四在马上坐直了,顺着李定国的手指看了过去。
湄南河平原的绿野葱葱,便映入了李老四的眼中。
到处都是低矮的热带雨林和树林之间的稻田,地势十分的平坦。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小河流过,让整个平原显得极为富饶肥沃。
在平原上有很多地方还未开发,树林很多。
如果单论农业生产条件,东南亚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日照充沛降水充足,平原地区土地平坦河流众多。然而在十七世纪,这里的土著民族却没有大力发展农业的组织能力,白白浪费了这样沃野千里的大平原。
比如说,肥沃的湄公河三角洲在这个时代基本是无人的沼泽地区。
不过这样的局面就要被一船一船迁来的汉人改变。
李老四“驾”地一声,策马冲了出去,朝前面的第一百七十九殖民地驰去。
越过那片树林,李老四看到了一个五、六十间砖瓦房子组成的村庄。
村庄的附近有几十个儿童在那里蹦跳玩耍,几个老头老太在那里守着孩子。
村庄的外面,是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水田。那些水田蔓延在一条小河的两侧,不知道有多少亩。小河上已经架起了龙尾车,龙尾车旁边有水牛在不断地转动,河水不断地通过灌溉渠流入水田中。
李老四看到一些农民驱赶耕牛,在水田里插秧。
和江南的水田不同,湄南河平原这里的水田位于热带,最冷的冬天温度也有十度以上。一年四季都光照充足,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所以即便是现在九月,农民仍然在种植第三季水稻。
李老四对那些蓄力驱动的插秧机有了些兴趣,停马下来看了看。
那些机器由蓄力驱动,随着水牛不停往前走,机器将一个大铁盘上密密麻麻的秧苗插进了水田里。李老四仔细观察了一番那些田里的秧苗,发现秧苗插得很正,秧苗和秧苗之间的行距保持得很好,看上去十分整齐。
李老四跳下了马,走到了田垄深处,朝那些农民喊话道:“老乡,你们这机器叫什么?”
那些农民抬头看了看李老四,见李老四一身血红色军装像是个大官,便恭敬地答道:“官爷!这是王爷给我们发的畜力插秧机啊!”
李老四问道:“插秧也要用机器?”
那个老农停了身边的耕牛,笑着答道:“官爷,这王爷的插秧机真是神仙机器。以前我们一个人一天最多插七分地,插不了一亩地,所以一个人只能照看二十亩庄稼。”
“如今有了这畜力插秧机,我们一天可以插五亩水田,插秧这个最忙的事情变成最轻松的事情了。再配合王爷给我们贷款买的畜力收割机,我们一个人照看四十亩水田不成问题。”
“有了王爷新发明的机器,这暹罗的平原当真要变成我们的聚宝盆!”
第一千二十三章 萨菲皇朝
畜力插秧机的需求,是和农民的人均耕作面积高度相关的。
在后世的中国,畜力插秧机并没有成为主流。因为在后世的中国,农民的耕作面积极为有限,人均只有几亩田。这样的条件下,购置动辄几万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