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部分 (1 / 2)

菡子自称“女兵”,大家也叫她“女兵菡子”,这是名副其实的。因为她本来就是新四军的老战士,在朝鲜又到过上甘岭,经过上甘岭的恶战。我在朝鲜西线活动,没有到过上甘岭,但却看到过来自上甘岭的两件东西:一件是一棵松树的树干,树干从上到下嵌满了密密的弹皮,且烧得全身乌黑,其表皮已烧成了焦炭;一件是来自相反方向的两颗炮弹在空中相遇,小弹头钻进大弹头中去了,乍一看看不出是什么东西。这两件东西,志愿军作为不寻常的礼物送给了朝鲜。志愿军归国时我在元山博物馆看到过,真是动人心魄!女兵菡子就是在这样的阵地上,与英雄们一起坚持着,常常经历着十万发以上的炮弹的轰击而毫无惧色。也许可以把她比做是一枝开放在烈火和硝烟中的红花吧。因此,我必须在她的称号前加上“我们的”女兵菡子!

菡子是个温柔、谦逊和感情丰富的女子,同时却又贯穿着坚毅、顽强的兵的特色。作为一个作家,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生活里,生活在群众中。她曾说:“我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折不扣的信徒,八年在工地、工厂,其余都在农村。其中一年半的军事生活,在朝鲜和越南,有点志愿军的性质,经过的艰险,也不亚于从前。与其说我是个‘专业作家’,还不如说我是一个具体的工、农、兵或者他们的干部。人民大众主宰着我的一切,我的优点和缺点,他们了如指掌。困难时期相濡以沫的情景,不仅当时是我的精神支柱,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叫我泪流不止。”

我想,这段话可以看做是《菡子文集》的一个注解。菡子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丰厚的土壤和生活积累,对群众有这样深厚的感情,她才取得了这样优异的成就。

菡子最大的贡献在散文。虽然她不无遗憾地说,她没有什么长篇巨制,其实在我看,这不是什么遗憾。每个作家都有所长,也有所短,并不需要那么全面,门门都好。何况菡子发表于1945年的成名作《纠纷》,至今看来,还是高水平的,即使放在赵树理的小说中,也并不差。此后她又写了很好的短篇《综丝事件》、《万妞》等,这说明菡子并非不能写小说,只因后来她钟情于散文并致力于攻取散文高地,所以散文的成就也就特别突出。她已经给世人留下这么多动人的、美丽的散文,还有什么遗憾呢!

菡子散文的特色在于其深厚的情感、俊逸的文笔和浓郁的诗意。文集中所收的大部分是这类散文,有些则类似于小说,但也带有散文的格调。像收入本集的《玉树临风》和《红叶无恙》都是主要描写她的女兵生活的。写朝鲜战地生活的还有《和平博物馆》、《石洞里人家》、《从上甘岭来》、《和黄继光相处的日子》等。《这是我的儿子》也写得非常感人,充分展示了烈士李家发的父母那种豪迈的感情。

我对集中的《乡村小曲》,尤其赞赏不止。这篇长篇记事散文,生动而具体地又是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和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在生活中,她不是站在群众的旁边看,而是也作为群众中的一员劳动着、实践着。她拜老农为师,向老农学习优美的“锄步”,使留下的庄稼好似一篇简洁的散文;她为自己制作了“菡子扁担”,为群众挑水、担泥;她还兼任了蔬菜队的副队长,在天将黎明时,和队员们一起面不改色地把屎尿收入蔬菜队的大桶。此外,她还兼做内科、外科医生和心理医生,随时为群众服务。因此,怪不得她在群众中赢得了亲人们的热爱。在共渡饥荒的岁月里,一个乡村老大娘曾把十几斤红小豆装在一只口袋里托人捎给她。当她在千里之外捧在手中时,竟不禁号啕大哭起来。今天,我们的作家有多少人能同群众有这样生死与共的联系呢?总之,她完全融化在群众中,群众也真正溶进她的灵魂中。她通过自身的行为使党和群众合成了一体。同时她也从内心里领略了劳动之美和劳动者之美,并使这一切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