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部分 (2 / 5)

界市场的开放。

具体来说,早期价格改革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前,产品的价格都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的,根本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大小,许多宝贵的资源因此被用到那些不很重要的用途上,甚至浪费掉了。价格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价格必须反映其稀缺程度,这样才不会被浪费。

紧接着是银行业的改革。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大力推行下,将几个国有政策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从此,各银行开始将赢利作为自己的目标了。而这样也就让地方政府再不能轻易地从银行得到资金;而贷款再也不是政策性的了,每一笔贷款都要有负责人,可以让市场来决定每一笔贷款的优劣。

价格改革和银行业改革的开展,迫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自谋出路。由于无法再像过去一样拿到便宜的原料,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相比非国有企业要低很多,国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于是,国有企业也开始改革了,大量职工下岗。但是,此时非国有企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避免了因大量人员下岗造成的社会动荡。

为了改革外贸制度,进出口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外企和民营企业获准成为进出口企业。然后,中国开始积极申请加入WTO,并开始大力鼓励外商投资,设定了种种优惠条件。这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开阔了他们的管理视野。

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的改革以及同时开始的对各种产权的加强保护等措施,都极大地放松了对经济的束缚,从此让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增长的康庄大道。

中国正在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经济中。资本的积累速度加快,人均拥有的资本量迅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并不是粗放式的,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学上以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技术进步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据相关研究,中国的该指标在1987—1991年基本是水平的,增长不多;从1992年开始,全要素生产率便呈现出直线增长的势头,表明这时以来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集约型增长。

如今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的巨大外贸顺差仅仅是从1994年才正式出现的。在这之前不仅外贸数量很小,顺差和逆差也是经常交替出现。但是就从1994年开始,外贸顺差一直存在并且逐渐扩大。这显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开始愈发强大。

更加自由的市场化体系给那些更具潜力的地区以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那些条件更好的地区的增长速度更快。由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制造业,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偏远的农村则相对停滞。

以上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增长的大致脉络。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和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有着很多解释,包括一些众所公认的大家之谈 ,但大多数都是从制度的角度来展开的。比如,我非常尊敬的张五常教授写过《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老人家主要从县际竞争制度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经济活力的来源。这些都很有道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国经济奇迹从何而来(3)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是就脱离了世界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了呢?肯定不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教授观察到,如果把中国过去30年所做的经济工作,与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以及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建议相比较的话,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国在过去30年所做的工作几乎完全符合华盛顿共识的要求,包括:

第一,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中国在过去30年中从没有发生过高通胀,最高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94年,是24%,这一点做得相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