俪俨患��诘慕�徊矫�睢�
郭子仪一直认为,欲破安禄山的叛军,应先夺取河北各郡,切断洛阳与安禄山老窝范阳之间的联系,绝其后方供给线,才能有效地打击叛军前线的有生力量。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想,郭子仪于是在二月初五,挥军收复了距朔方较近的代州。代州收复后,郭子仪挥大军再奔云中。
郭子仪何时去的云中,这种有违于玄宗原本命令的军事行动是否得到玄宗的许可,我们无从考究。甚至对郭子仪二次攻云中的记录也非常少,只是在《新唐书,李光弼传》中说李光弼和史思明战常山时,提到一句:“会郭子仪收云中”。
郭子仪刚刚打下云中郡,就接到李光弼的求援。于是率大军出井陉,四月初九,与李光弼会于常山。
这时唐、燕两方交战的兵力比较颠倒过来,现在唐军包括番、汉步骑共十余万,对史思明的两万余兵马具有压倒性优势。
史思明面对重压,并没有逃脱,而是蓄势以待。他这两万兵马,全是从平卢带来的子弟兵,战斗力强悍。所以他才能纵横于河北,三天打下颜杲卿守的常山,又把名将李光弼带的一万多兵压制在城中。不战而溃,不是他史思明的风格。何况,他还有蔡希德的一万援军。
在史思明的军事生涯中也确实有许多以少胜多的案例,但今天他的对手是大唐最为优秀的两位将军:郭子仪、李光弼。朔方军也不是颜杲卿手下的乌合之众,他们纵然单兵实力比不上平卢兵,但整体实力显而易见要比对手高出许多。
四月十一日(不知为何,史思明还给了郭子仪两天的休整时间,难道等蔡希德?),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交战于九门县城南,奇迹没有出现,史思明大败。
史思明略收拾残众,逃往赵郡。蔡希德则是与史思明分开后,逃奔巨鹿。史思明到达赵郡后,认为赵郡不可守,又带兵奔博陵。
河北众地官员虽然大多是“墙头草”,但也稍倾向着唐庭一些。当郭子仪出兵井陉后,博陵城官兵即投降了唐军。
这种降来降去的行为,很难让兵士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史思明到达博陵后,轻松杀入城内。
安禄山的部队由于造反比较仓促,大多数军官(包括安禄山)有明显的暴发户心态,不太占领区的百姓看成自己的臣民,而是来自大唐的降民。所以横征暴敛、行动残暴,令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现在唐军反攻风声正紧,于是各地的豪杰起兵反抗。几乎各郡县都有抵抗的军队聚结,多的达二万人,少的也有一万人,各自与叛军战斗。叛军登时陷入人民战当中,焦头烂额。
等郭子仪、李光弼大军到来,各地方武装自发前来助战。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二章 屡战屡胜(2)
郭子仪入河北后,可谓打得顺风顺水。
赵郡缺少史思明的亲自指挥,城中的官兵没有死战,而是选择了投降。打进赵郡的唐军自然也是高兴无比,进城之后烧杀不敢,抢掠那是少不了的。唐军由原朔方军和临时招募两部分组成,原朔方军长年和外族打仗,抢得越多军功越大,临时招募的则是军纪不严。抢夺战利品甚至是他们奋勇争先打胜仗的主要动力之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郭子仪和李光弼深知这打内战和卫国战本质的不同,“人和”非常重要。河北诸郡之所以一直起义者不断,就是因为难忍叛军的欺压。如果唐军也同叛军一样,那么收复河北要困难许多,更不用说在此地补充兵源。
李光弼让人搬把椅子,就坐在城门口,只要是出城门的官兵,都必须把抢到的东西留下,然后把这些“战利品”统统物归原主。郭子仪本来抓了四千的俘虏,也都释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