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娘早饭中饭一起吃的,杨震海在旁边一个劲的献殷勤,不过下午还是去地里了,家里还有一大堆事呢。
瑾娘看了看蕙娘这段日子做的事,今年家里三个女人一起做事效率比她一个人高多了,瑾娘清点了一下数量,去掉自家用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可以给蔓娘送去,她们家现在开了酒楼冬菜干活都要,加上前段日子杨震海带着老赵进山,弄了不少山货,只这些就能收入三四十两,今年地瓜土豆种的多,二月份就开始育苗,种的早,一亩收了二千多公斤(现代记法),除去给酒楼送的,自家吃的,瑾娘做了一些地瓜干,剩下的做了红薯饴糖。
这红薯饴糖她只在小时候看爷爷做过一次,她都望了差的不多了,只能摸索着做,那时候她还怀着孕,杨震海只让她在身边看着,做了好多次,才算是成功,也不知道那个步骤不够好,做出来的饴糖,颜色有些暗黄,而且能成功很大一部分跟这个时代的制糖技术是分不开的。这个年代已经有了麦芽糖,蔗糖。红糖白糖都已经有了。虽然白糖不像现代那样洁白。做糖技术不难,做的人缺少,对于时刻处于温饱线上的百姓来说糖不是必需品。偶尔给孩子买上一块两块就很好了。
瑾娘他们做出的红薯饴糖,不如麦芽饴糖那么甜,不过里面带着一股特殊的红薯的味道。最主要的是成本低。他们做出一些送到张喜杂货铺子里卖,现在看来还不错。只是因为瑾娘生产期临近,家里人没心思弄这个,也没有人手扩大生产。
现在看来也是个麻烦事,今年杨家几兄弟还有陈家都种了地瓜,大家今年都买了好价钱,估计明年地瓜就会在附近推广开来,而且前些日子老四去县里参加诗会,县丞从他那里知道每亩地瓜可产两千公斤,对于这个政绩他不会放过,估计明年全县都会推广,地瓜就不值钱了。
瑾娘想着与其这样还不如做个深加工,像地瓜饴糖还有地瓜干,薄利多销,积少成多,卖出的价肯定比单买地瓜贵,他们还不用操心销路姐夫家在雁城也开了一间铺子,可以送到那里去卖,多了甚至可以销到北方。唯一缺的就是制作人手。如果弄好了这也是家里的一个收入。这事还要跟杨震海商量商量,她现在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杨震海怕是也没心思做这个,也是个麻烦事。
接着几天瑾娘开始清点家里今年的收入,光地里和山里干活,笋干蘑菇干果什么收入就有五十多两,这里包括地瓜和土豆,去年跟县城里酒楼签的合同,所以算在里边。杨震海今年进山打猎卖了二百八十两,不算留下的皮毛,因为算年后的,去年打的熊也没算在里边。家里花销不多,不过家里买了两头牛用去二十二两,家用一年也不到二十两,她卖了两幅绣屏挣了七十两。其他人情往来进出也就三五两的事。孩子出生洗三满月基本持平。
一年三百多两收入,可真是不少了。这么算来地里收入还不如她买绣品挣的多,当初那俩绣屏还是大伯娘家大姐求到她这才给的,本来是准备自家用的。杨震海今年惦记她没怎么进山,可收入一点不少,主要是赵铁柱在,能帮他来回拉猎物。等过了农忙,他还是要进山的,这么算来他一年光打猎的收入就很多了,更何况家里在船上投资几千两,每次来回都能拿回来几百两。看着账本瑾娘叹了口气,这么看来地瓜饴糖的生意还真是没什么必要了。
今年不像去年分家盖房的,一切都安稳了,做什么事都很顺畅,如果按照这个收入,他们家以后在钱财方面就不用愁了,就他们这消费标准,一年也用不了多少钱。
看着自己标出的一项项收入支出,瑾娘觉着钱途一片光明,有了这些家底,以后儿子成家立业就能宽松点,万一孩子要是考科举,他们也供得起。恩,还是不要强求他去做什么,人一辈子就那么几十年,怎么也得活的自在点,看他自己吧。他们做爹娘的给创造好的条件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