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部分 (1 / 4)

承平世道皆学礼,乱世佳人也做贼。

比起她们来,我在种禽站口福要好得多。我下乡七年,真正深入农村生活,应说是在这里。这里就我一个知青,你自觉也好,不自觉也好,都深深地植根到农民当中了。种禽站所有干部社员都待我很好。这好的标志就是我随便到哪家都能吃上饭。吃饭在现在不是个事,那时是天字第一号事。但我哪家都不去,站里专门为三个单身汉办了个食堂。做饭的是李支书的老婆吴婶。尽管社员都觉得办这食堂是浪费,搞修正主义。但因为我在站上呆的时间最多,又懒得做饭,所以觉得为三个人办个食堂虽然奢侈点,也有必要。其实站里办这食堂还另有深意:为公社干部开小灶,是有点修正主义的意思(那时不叫腐拜)。那时可不像现在饭馆到处是。那时整个牛鼻滩只有一家冷清清的饭馆,永远四样菜,还不如我们食堂。

乡下干部吃喝成风,种禽站是块肥肉,最有油水。公社和公社企业的头头脑脑最爱到种禽站检查工作、召开会议。鸡、鸭、蛋是种禽站自产的,鱼向白小河渔业队要。再买来酒肉,隔三差五,摆上一桌。我是“公家的人”,种禽站的食堂平时几乎是为我一个人办的,吃喝都在食堂弄,我的眼皮底下,不能不叫我。跟乡里的人物们在一起,虽然饱了口福,但我不是次次都愿意,觉得不自由,就想避免。有时还是避不脱。你“清高”过火也有点不通人情世故。

农村的这一套从一九五八年搞食堂就有。社员们是敢怒不敢言。只能背地里说说。常老五是个中年社员,30多岁,是站里牢骚怪话最多的一个,只要听到食堂要办场伙,就给我打气:“小成,要你吃你就吃,上桌只装眼睛瞎,两块肥肉垛起夹。跟他们一样,搞修正主义。有么得,还学不会吧!斯文!”

待续 40、古老而又奇特的人工孵鸭

40、古老而又奇特的人工孵鸭

40、古老而又奇特的人工孵鸭

鸭子不会孵小鸭,自然界它是请鸡妈妈代劳。因此人类很早就知道了人工孵化的道理。我们种禽站可能沿用的就是一种最早的人工孵化方法。非常古老而又奇特:

把蛋用网袋装好,六十个一袋,摊在太阳地里把它晒热。再一层层铺进大圆木桶里。每一层盖一撮炒热的谷子。谷子每隔一定时间要炒一遍,作为热源,以维持蛋的恒温摄氏40度。测量温度的方法也很奇特。是把鸭蛋或谷子贴到眼窝去感觉。这完全凭经验。即使今天早有了温度计,也不用。一是不方便不顺手。二是温度计感应远不如眼窝灵敏。人体皮肤对温度最敏感的部位是眼窝。这是孵鸭师傅几百年总结的经验。不信,你找个东西放眼窝试试。所以孵鸭是一门有扎实过硬本领的手艺。有经验的鸭师傅,在摄氏40度左右,用眼窝分辨温度的误差正负不会超过零点三至零点五度。而一支差的温度计,上下误差一度都有可能,而且测速很慢。

鸭蛋在温暖的大木桶里,五天后,生命开始萌发,可以看到蛋里有一圈血丝。如果没有这一圈,那就是一个没有生命的蛋,要剔出来。两星期后,蛋能自己发热,不用谷子了,三星期后,太多的蛋堆在一起发热,会烧坏,就要把它从桶里拿出来,晾到一张大铺上,经常翻动它们。全过程是:晒蛋(没有太阳就炒谷)——扯桶(炒谷)——照蛋——上铺——翻铺。温度和翻动,这就是孵鸭的全部奥秘。这些工作都是不分白天黑夜要干的。最多我曾经连续工作过50多小时。

写到这里,我忽发奇想。这种孵化的方式,现在也许不多见了。我不揣浅露的提议,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作为一种文化保存下来?甚至可不可以申遗?有看过这页文章的常德人,如果可能,就请转告有关方面,我愿尽力帮他们找到这门古老技艺的传人。即使不可以申遗。我想每年桃花源的桃花节,也可以开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