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假如光绪不死> 第10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1 / 4)

霓裳与断肠。

何如泽畔草;

犹得宿鸳鸯。

童年、少年时对光绪的严酷和不近人情,戊戌政变对光绪的幽禁,西狩前对珍妃的残害,回銮后仍将光绪羁押在瀛台。凡此种种,光绪怎能不恨她,光绪对她恨得深、恨得持久,恨得咬牙切齿永世难忘,这样才是正常的,而光绪不恨她,在她稍微示以宽松亲善,就把一切的深仇大恨都忘了,这才是不正常的。

不过光绪虽恨慈禧,以光绪磊落的个性,正派的为人,绝不会在慈禧死后对她进行污蔑侮辱,更不会剖棺戮尸,究竟他们自间还有那一层母子名分。但慈禧是个恶毒妇人,自然以她的心肠来衡量别人,她自己干过剖棺戮尸的恶行,怎能不提防别人也这样子来整自己呢。

(2)。杀心早萌,杀机常在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就明白,仅仅这个政变,光绪与她之间就没有了重新和好的可能,所以从那时起,慈禧就一直谋划着废黜光绪,这个计划因种种原因未能实施,慈禧只好先维持现状,之所以维持现状,是因为慈禧确信,只要自己活着,光绪就翻不过她的手心,所以她也不急,可以慢慢再想办法、再等机会。当庚子年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清兵屡战屡败无力阻止洋兵,慈禧感觉走头无路,准备自杀时,她就决定不能让光绪活在世上。此事《景善日记》有记载,其内容如下:

第七章 慈禧为何必须毒杀光绪?(3)

七月十八日,洋人愈逼愈近。裕禄之兵在北仓杨村蔡村等地,大败三次,裕禄逃入一棺材店,继而自杀。李秉衡于十四日到河西,务用尽心力,以收集军队。而张春发、陈泽霖二人均不愿战,李遂仰药以死。荣禄入宫,报此消息于太后,君臣相对而泣,皆诸王公及拳匪所酿之祸,使吾国家至于此也。荣禄乃极聪明之人,自此并不表曝己之先见。老佛(即指慈禧)言:出走不如殉国,并令皇帝亦殉之。

这段记载最重要的有两处,一处是最后一句:“老佛言,出走不如殉国,并令皇帝亦殉之。”就是说,还在此时,慈禧就已经决定,她自己若死的话,决不会留光绪皇帝活在世上。由此可见,杀光绪并不是将死之时的临时决定,而是一贯方针,就是不许光绪逃脱自己的掌握,自己要死,必将要拉上光绪,不会给他独自执政的机会。

这处记载的另一重要之处,是“荣禄乃极聪明之人,自此并不表曝己之先见。”荣禄是一直反对用义和团攻打洋人使馆的,认为那样必会惹出大麻烦,慈禧却没听荣禄的话,一意孤行,既同时向十二个列强国宣战,又命义和团与清兵一起攻打洋人使馆,事情终于闹得无法收场,洋兵节节进逼京城,此刻,面对荣禄时,慈禧的心中肯定是既羞且愧,这时如果荣禄宣称自己早就说过如何如何,虽然没责备慈禧的意思,但宣扬自己的先见之明,也足以让慈禧在羞愧难以化解之下,对荣禄生出厌恶甚至杀心,这叫“恼羞成怒”,荣禄很聪明,小心翼翼的不触动慈禧的羞愧之处。

在八国联军入京,慈禧仓皇西逃,继而感觉按老一套无法走了,国家必须维新方有出路,在此时,慈禧面对光绪时,心中自然也有羞愧的感觉,当然,慈禧绝不能当着光绪的面表露出羞愧,即便面对群臣有所表示,如《庚子国变记》中所写的“太后每见臣工.恒泣涕引咎。臣下请行新政,多所采纳。”那也是为挽回人心的一种需要,一种工作方法,决不是慈禧真的潘然悔悟,从此要洗心革面、发奋图强,另外,慈禧的“泣涕引咎”,假装十分痛悔,那也是掩饰羞愧的方法之一。而光绪并没有如老奸巨猾的荣禄那样,小心翼翼的呵护慈禧的羞愧,例如《近代稗海》的这一段记载,写慈禧在洋人走后重新回到北京时的作为以及光绪的表现:

回銮未数日,大臣即议筹款建正阳门楼。光绪曰:“何如留此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