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部分 (4 / 4)

错,可张艺谋有些不满意,却又没有提出非常肯定的想法。最后在大家一致说好的情况下,张艺谋只好有保留地妥协,同意先试拍一下,看看效果再考虑。

整部《菊豆》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杨天白。

张艺谋觉得,杨天白能体现那种特殊的力量对他的扭曲,也是杨天青和菊豆悲剧的戏眼,所以对杨天白的戏加强了。首先,将杨天白的年龄段缩短了,由原著中出生到成年改成了由出生到少年。从某种意义上说,那股特殊的力量在一个少年身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才更加摄人心魄。其次,张艺谋赋予他一种怪异且充满仇恨的性格。显然杨天白在戏中是一种特殊的隐喻,也是一种传统势力的传承。

最初副导演周友朝找来一个北京的孩子。这孩子很精灵,有问必答,而且答得还很有趣;具有一定的演艺经验,一点都不怯场。周友朝是很满意这个孩子的,可张艺谋看过之后不满意。他说:“这孩子是挺聪明的,以后拍城市题材的片子可以找他。但我们这部片子不需要这么机灵的孩子,这部片子里的孩子没有什么话,我要的是他脸上透的那股劲儿。”

这孩子很想上戏,听了张艺谋的话,立即就做了“那股劲儿”的动作。可孩子毕竟是孩子,那股劲儿做得并不十分到位。张艺谋说:“好办,这种孩子在农村肯定能找着。”

杨天白还没有找好,另外的麻烦又来了。由于这部戏是和日本方面合作,当时的社会还没有开放到今天这种程度,制度和政策上存在诸多限制,加上又处于那个极其敏感的时期,张艺谋他们做好所有准备时才知道有关部门可能不会批准。

为此,摄制组开始危机攻关,上上下下一直忙乱了几个月,最终总算是将批文拿到了。可日本投资方又出了问题,投资方担忧市场的问题。经过几轮谈判,日本投资方最终同意投资,但是将投资额拦腰砍了一半。

继续还是放弃,成了摆在张艺谋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如果继续,资金少怎么办?少了一半的投资,是否能够完成这部戏的拍摄?其次,时间也是一个问题。按照原来的计划,这部戏应该早几个月便开始拍摄了。可现在已经到了下半年,要想抢在当年上映,拍摄加上后期制作,只剩下4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拍摄时间最多只有一两个月。这么短的时间,能够拍成这部戏吗?

张艺谋和摄制组成员几经犹豫,最终还是下定决心:拍!

1989年9月初,摄制组赶到了安徽黟县,《菊豆》就匆匆开机了。

拍摄工作进行了接近一个月,张艺谋急匆匆地给刘恒和王斌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尽快赶来一趟。两人到达黟县现场时已经是10月初,他们都不太明白张艺谋这么急将自己叫来所为何事;到达之后才知道,张艺谋为男主角着急,他想换演员。张艺谋需要某种支持自己的力量,以便最后下定决心。

实际上,这位男演员演得相当不错,不仅非常努力,银幕形象也很好,可张艺谋始终不满意。相反,其他导演组成员的看法并不相同,他们觉得演得不好的并不是这个男演员,而是巩俐——由于这位男演员的努力表演,对场面渲染很突出,因此将巩俐压下去了,使得巩俐的整个表演显得有些平庸。

张艺谋无论如何是不会换巩俐的,因为他心中的这部影片突出的不是男主角而是女主角,男主角冲了女主角的戏,演得再好也不能用。

刘恒和王斌看过样片后,意见几乎一致:这位男主角演得“太过”了,劲使得太猛,太满了,也就失去了张力。

张艺谋似乎找到了知音。他强调说,戏确实是演出来的,但是,戏又不能仅仅只是演。对于演员来说,就是要张弛有度,既不能太松,也不能太过。

有了这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