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1 / 5)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46、修养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46、修养的真正目的与意义

一位朋友问:老师:每天都当自己是新生的自己,发现自己的心念不正就赶快改正。看见不好的事情自己无法改变就发善念祈祷祝福他人和其他生命,心念随喜美好的事物,忏悔自己不好的心态并乐观地总结改正。每天都总结一天来的得失,好的精进,不好的乐观改变,绝不言弃。就这样很自然的在生活中成长,提高自利利他的能力和善心行。这样就符合老师您说的修养的目的与意义了吧?

以下仅供参考。这种行为属于“不可思议变易生死”的行为(参见博文《心境的变易生死与轻安》。修养的目的与意义除了使自己解脱、身心轻安,自利自度外,还应该进一步地利他度他。

善的心行是从“我”出发的,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与身心轻安的,是自利自度;善的心行是从“他”出发的,是为了他人的解脱与身心轻安的,是利他度他。《佛光大辞典》:“【自利利他】……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

我们的修养应该是融利己于利他之中的,称为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就六度之行解释了自利、他利的意义:“(一)修行布施,能流布善名,随所生之处而财宝丰盈,此为自利;能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其悭吝,此为利他。(二)修行持戒,能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三)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达于身心安乐之境,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四)修行精进,能得世间、出世间之上妙善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而心常悦乐,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六)修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大意是说:(一)修行布施,能得到善名福报,是自利;能使众生心得到满足,教化他调伏吝啬自私的习气,是利他;(二)修行持戒,能远离过失,常处善处,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严于律己,遵守各种行为规范,生活安定而不受到惩罚,此为利他。(三)修行忍辱,能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此为自利;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四)修行精进,能得世间与出世间的上妙善法、克服烦恼的方法,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五)修行禅定,能不受众恶侵扰而心常喜悦,此为自利;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六)修行智慧,能远离无明,断除烦恼障、智慧障,此为自利;能恩威并重,教化众生,调伏其恶行,引起向善,此为利他。

所以我们修养的真正目的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而不仅仅是自利自度。

2007年7月2日发布于新浪博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47、佛是否也有十地?

47、佛是否也有十地?

一位朋友的留言:斑竹:谢谢您的答复。还有疑问请教:菩萨有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那佛呢?

以下仅供参考。除了菩萨具有十地外,佛也有十地。

据《大乘同性经•卷下》,佛也有十地,称为佛乘十地,即:

一、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克除微细习气,处于诸法中而自在。

二、清净自分成严不思议明德地。宣扬、传播真正的佛法(正法),显其深奥义理而自在。

三、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开说三乘佛学差别之法而自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