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部分 (1 / 5)

�乇鹗窃诩彝ズ脱�#���绱恕W魑�页ず屠鲜Γ�绕湟�院⒆咏�邢嘤Φ拇煺劢逃�推渌�喙啬チ贰2灰�可�哐��裨蚺嘌�隼吹氖桥橙酢⑽弈堋⒁庵玖�鼙∪醯娜恕�

只有真正明白万法皆空的道理,才能去除愚痴,去除以上三心。我们侧重的是心灵的解脱,所以一定要主动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不要等待,这样才不是懦夫。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定可以的。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心目中的明星。其实,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道德上去了,人生观、价值观升华了,意志力自然增强。不要轻易原谅自己的过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将习气当作敌人,决不手软。当然还要学习各种对治习气的方法(佛法)。要如饥似渴地学习。不可荒废光阴。这样就真正走上了一条解脱之路,尽管前面的路还很长。但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我们对道德的追求是无限的一样。感概人生多变的同时,不如沉下心来赶快学习,这样才是真正驶入了航道。对别人的非难、指责,要有足够的意志力保持冷静、沉着。妙对浩瀚的学海,要有顽强的意志力保持精进、虚心。要树立起社会责任心,敢于迎接大风大浪,不骄不躁,勇往直前,直到最后胜利。

2007年7月1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

90、远离爱见大悲的教育

90、远离爱见大悲的教育

一位朋友问:郭老师,您好。谢谢您。我觉得正因为我有很严重的“掉举”心,所以对孩子就表现为“溺爱”。比如家里有人批评孩子,语气重,不尊重孩子,我就很受不了,就替孩子说话,影响很不好;孩子和别人有矛盾了,我就心疼他……诸如此类的“溺爱”。感觉心太软,是那种毫无原则的软。这肯定是跟慈、悲性质不同的。请老师谈一谈这种“掉举”心和慈悲心的本质区别。

这种慈悲叫*见大悲。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爱见】执着于人而起爱也。”大意是说,执着于人而对人起爱的执着,叫*见。在《注维摩诘经?卷五》中,鸠摩罗什解释道:“未能深入实相,见有众生,心生爱著,因此生悲,名为爱见大悲。”大意是说,没有深入实相(佛性)之理,见到众生,心生爱著(贪爱、执着),因此对他生悲,叫*见大悲。《维摩经?卷中?文殊师利问疾品》:“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可见爱见大悲应该舍离。

所以,我们要理智,要真正为别人着想。特别是在教育孩子上,不能溺爱孩子,要理智地教育孩子,增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教育他如何做人,另外还要主动训练他,增加他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要轻易向孩子的非分要求妥协,必须要叫对方清楚谁是长辈,谁是孩子。

2007年7月13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91、更要断烦恼的“烦恼即菩提”(续)

91、更要断烦恼的“烦恼即菩提”(续)

一位朋友在博文《更要断烦恼的“烦恼即菩提”》中留言:如用不随便而是随缘讲解佛法的“贪心”,令众生珍惜佛法;用嗔怒金刚(但是合乎现实正常善因缘)的威严使众生弃恶向善;用大智若愚的“痴”来包容众生,使众生容易接受和学习佛法;用自豪心态的“慢”来激励众生,使众生精进;用设问提问的“疑”来引出相应的佛法进行讲解等。斑竹,请您把这几点再讲的具体些可以吗?举例给我们讲讲可否?谢谢您!

以下供参考。关于烦恼转智慧,我们应该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彻底改变观念,真正地纠正习气,不是打着烦恼即菩提的旗号来掩盖自己的习气。

2、要真正地理解“随缘而生妙用”的道理。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随缘不变】有随缘动作之不变之意,真如者,其体虽为不变,然触缘则生起万有,故曰随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