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
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张海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张海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张海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父亲用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张海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实际上是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习惯,也就提高了自制力。
三分钟,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后立即打住,既能使孩子觉得父亲守信,也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试了一两次后觉得没效果就放弃了。 。。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18)
教育永远不要说放弃
成功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点”,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教育孩子。不论现在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多么不优秀,多么不争气,但是,永远不要放弃!
这个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教育”。人各有其才,各有不同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即使我们一时未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别着急,这需要父母的耐心、宽容、发现和等待。
要知道,即使如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天才,也曾经因为在学校表现平庸而被教导主任断言:“你将一事无成。”
和爱因斯坦一样早期“愚钝”,长大后成为“天才”的人还有很多:“氢弹之父”特勒直到3岁才会说话,别人都当他是弱智儿;小儿科医学家蒙斯克博士3岁了还不会说话,而且每次开口说话都是慢吞吞的,让人受不了;堪称最好学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候情况更糟,直到9岁才会认识26个字母;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小时候被认为是低能儿;“发明大王”爱迪生13岁就被学校开除,老师说他猪头,校长说他永远一事无成;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差生”,他的老师训斥他:“咱这个班里,最没出息的就是你!”……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会出错。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错,而是孩子年龄尚小,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记忆的瞬间性,注意的短暂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动消除。
此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先天的禀赋,后天的教育等等都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手指头有长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不能认为孩子在某一方面比别的孩子差,就认定孩子的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有的孩子交际上鱼得水却不擅长写作;有的内向害羞但写起文章妙笔生花;有的唱歌会跑调但数学却很好……父母期望孩子样样出色,当全能手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而且,不同孩子的成长速度有快有慢。有的孩子早早地锋芒毕露;有的孩子则可能属于大器晚成。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孩子在小学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到了初中或高中成绩就有明显提高,甚至很突出。
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对他从始至终的爱意和信心。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所以,家庭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