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部分 (1 / 4)

碌淖髌贰<偃缗笥牙戳耍�肝慌笥丫透阋恍┱庵肿髌贰B梨鞔忧跋呋乩匆院蟛痪茫�敌蔷腿チ恕K�踩チ艘衾盅芯渴摇K�侵Р渴榧牵��醋魅惹楹芨摺�

李群:他也写了很多的儿童的歌曲。

李焕之:儿童歌曲。林静写的《小毛衣多好看》。

李群:对了,对了。

李焕之:那个时候我们都是自己打毛衣。

李群:那个演出活动简直频繁极了。像我们当学生,实际上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就是学习也工作,工作当中也学习了。一个礼拜七天,我的印象当中就总是有五天需要各种不同的活动跟演出。

李焕之:当时组织的合唱队,从40年开始就不光是音乐系的学员,还有音乐工作室的一些同志去参加。一个礼拜只排练几次。

李群:那时候指挥是任虹,时乐濛,还有李焕之,指挥小组是由这么三个人组成的。那个时候唱的东西还挺广泛的,绝大多数是苏联歌曲。另外也唱我们自己创作的。除此以外,还唱一些30年代的歌曲,像《海韵》、《花非花》。

李焕之:还唱一些俄罗斯的,像什么《金色的红岩》。

李群:对,《金色的红岩》的合唱。

李焕之:还唱巴哈的《弥撒》。不是《弥塞亚》,是巴哈的一个《弥撒》。还唱过这些歌。

李群:后来吕骥同志写的《凤凰涅槃》,古老的诗,就是在这儿唱的。我记得好像是郑律成跟李丽莲。

李焕之:郑律成,李丽莲,夏青。

李群:夏青,现在改名了,叫祝平康,在文化部,现在他算是办公室主任了。他以前的名字就是夏青。他是很漂亮的男高音,那个时候他是戏剧系的。可能他的声音很好,后来就吸收他唱歌了,唱领唱。整风以后,这个合唱团就没有了,就全力以赴搞秧歌运动了。

李焕之:后来秧歌运动,这种合唱基本上都停止了。那个时候批判“大洋古”。

李群:其实是要怎么看它的。

李焕之:一期,二期,三期,都没有他们第四期接触的东西多。

李群:那时候人家说我们正规化,所以后来批判的时候,也集中在我们这了。音乐课,我们基本上都是唱固定的唱名,听也是固定的,唱也是固定的。

那个时候音乐系并不分科,就是大家都要上这些课,都是一些共同课。举个例子吧,像基本的音乐课,我们都是五线谱,唱固定的唱名,都是他们给我们编讲义,课呀,唱呀什么的。就是不分科。但是同学本身,他无形中好像有那么一个分法。有的同志,他提琴比较好,就多下点功夫;有的同志他声乐比较好,也有兴趣,他在这个方面就多下点工夫;有的人就是喜欢搞作曲,他就在这个方面多写一点,多下点功夫。所以在无形中好像张三李四他自己分了,但是课本身并不分,门门课都上。指挥呀,合唱呀,欣赏呀,和声呀,作曲呀,声乐,全部都得上,实际上就是说你不喜欢那一课吧,大家也知道,但是你也别不上,稍微偷一点懒。

李焕之、李群口述:观忘“鲁艺”(5)

(杨劼 整理)

李焕之(1919—2000),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1936年春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梅,学习和声学。1938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从延安到张家口,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上,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