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的。”
朱祁钰点点头,没接话。
裴当继续说道:“京城百姓还忙着送子女入学读书呢,顺天府五百多寺庙,其中京城里有两百多,皇爷把这些寺庙收归朝廷,大部分改建成了学堂。然后选聘举人、秀才入学堂教书。
这可比私塾强多了,百姓刚开始还对灭佛颇有微辞,现在寺院改建成学堂,他们却个个欣然愿往了。
这也是皇爷一大善政,在朝野上下有口皆碑。”
听到这话,朱祁钰总算心情好了些:“你提到这些,我倒想起来了。那个杨埙,今年献给怡王的漆金屏风做好了没有?”
裴当回道:“今年的已经快做完了,下个月初就可以装船运往南京了。明年还要不要继续做,正要请皇爷示下。”
“做,继续做,每年都做。让这个杨埙搬家去南京吧,就近给大兄做,省得搬来搬去把屏风弄坏了。
行义,你说说咱们怎么限制藩王比较好啊?不止是对远支藩王,就算对我的儿子们,也要进行一定的限制。
这样不仅后世之君能应对自如,诸藩也能长保富贵,不必与朝廷之间相互猜忌防范。”
何宜回道:“当年建文削藩,其谋臣出上、中、下三策。
上策者高巍,在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籍回避制度。
中策者齐泰,建议集中全力,率先削灭最强的燕王。
下策者黄子澄,提议先削周王等稍弱的宗藩,最后再削最强的燕王。
最终建文选择了黄子澄的下策。
微臣建议,圣上采纳高巍之策,南方亲王的儿子,封到北方亲王的领地做郡王。北方亲王的儿子,封到南方亲王的领地做郡王。
这样某个亲王想造反,举目四顾,封地里全是其他亲王的儿子,那带着一大堆远亲郡王造反,几乎是难于上青天了。”
朱祁钰点点头:“高巍的原话是什么呢?”
何宜回道:“高皇帝分封诸王,此之古制。既皆过当,诸王又率多骄逸不法,违犯朝制。
不削,朝廷纲纪不立;削之,则伤亲亲之恩。
贾谊曰:‘欲天下治安,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今盍师其意,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
在北诸王,子弟分封于南;在南,子弟分封于北。如此则藩王之权,不削而自削矣。”
说罢,何宜又补充道:“分封郡王时,还可以命郡王带走亲王的一部分护卫、钱粮。如此一来,亲王要造反,难度简直大到不可想象。
诸藩没了威胁之后,朝廷也可能放松一些对藩王的管制,令其为国效力,而不是形同圈禁,只能安于享乐、碌碌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