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部分 (1 / 4)

洞Φ陌簿步锹淅铮�险姘参鹊厍懈罘觳棺排Fさ氖止ひ杖恕�

这个手工艺人没有什么远大目标,也不喜欢面对镜头,照相时也只愿以背影示人。但如果有人跑到他店里要跟他学做手工,王谦会异常认真地免费教他们。

这个在繁华的北京安稳勤奋地做着手工的30岁男人说,也许哪一天,我会用几大张牛皮,为心爱的女人做出一件无比暖和的婚纱来。

………【第五十七章 卡夫卡的爱人】………

她有一双纤细的手,她有一头乌密的黑发,她的笑容天真善良,她的嗓音“有表演的天赋”。她的名字叫多拉·迪阿曼特。1923年7月,被疾病所迫的卡夫卡来到地处波罗的海的米里茨里镇,住进了一个犹太人度假村。有一天,卡夫卡经过厨房,看见一位姑娘正在杀鱼,似乎有所触动,不满地说:“多么纤细的一双手,可干的活又是多么残忍!”

他们就这样相识了。她就是多拉·迪阿曼特。

当时多拉是这家度假村里的一个厨房佣工。其实,她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犹太人家庭,只是因为年轻和对父母保守意志的不满,才离家出走,浪迹四方。而同时卡夫卡却因日益严重的结核病,四处就医、疗养。就这样,两个人像两粒沙子一样,在这个度假村里邂逅。此时,卡夫卡的生命只剩下最后的11个月。但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卡夫卡受到了一生都没受过的温暖和爱。对此,卡夫卡“幸福而诚恳”地告诉我们:这都是多拉给予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卡夫卡和多拉都是“父母意志的弃儿”,精神上的流浪者,同时又都是“文学的寄生者”。两人刚相识,多拉就用希伯来语给卡夫卡朗读了《叶塞尼亚》,让卡夫卡“一天都沉浸在美好的遐想中”。他们很快相爱并同居,“过着真正愉快的家庭生活”。在去世前一个月,卡夫卡正式向多拉求婚,但迎接他们的不是婚礼,而是卡夫卡的葬礼。因为没有拥有爱人的婚礼,多拉似乎也无权拥有爱人的葬礼。但她还是执意出现在葬礼上,在一片冷嘲责备的目光中,“哭得死去活来”。多拉的哭声震惊了卡夫卡的亲人们,致使他们都不敢放声而哭。可以说,在卡夫卡入墓之际,他只听到一个人的哭声,就是多拉的。这几乎就是卡夫卡一生的象征:这世界,只有多拉短暂而真心地温暖过他。

想起卡夫卡,我们总觉得人世对他不公,他给我们留下如此珍贵的文学遗产,但他的一生,每一天、每一夜,都是在被伤害和凄凉之中度过的。多拉的出现,让我们感觉多少还了卡夫卡一点儿债。但同时,多拉也欠下了我们一笔债,她曾经在卡夫卡的授意下,亲手烧毁了卡夫卡大量的手稿,没有烧毁的,她又没有及时公之于世,而是私自珍藏着,以致后来又被盖世太保糟蹋掉了。亲自烧毁和私自珍藏,都是出于爱,对卡夫卡的爱,但构成的是一种难以赎贷的“罪”。卡夫卡总是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感到“存在的荒谬”,这真是没办法的。

………【第五十八章 等候的雨伞】………

天空又在飘雨了,我没有拿伞。站在商场的门厅,看着灰暗的云层,想起不知身在何处的他,他的那把伞和他的温柔。

那是我最最灰色的一段时间,因为爱人,我伤得很深。我平时就是独来独往的,于是那时我也是一个人的,一个人舔着伤口,一个人陷在灰色里不能自拔了。

那个冬天的下午4点我们做实验,在一个古老的高大的阴森的楼里。

很晚了,又下雨了,同学们都做完走了。一切都那么不顺,我一遍一遍地做。我心情坏到极点,感觉一片委屈,眼泪都快出来了。

终于结束了,我都已麻木了。走出实验室,看见了他,他什么也没说,和我一起往外走。出了楼门,下着雨,才发现他手中拿了一把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