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讀書人更是把這一習慣發揚光大,甚至給它賦予了許多超越音樂範疇的意義。
他們樂意自己彈,也樂意聽人彈。
或是山水之間自彈自樂,或是好友相聚長歌一曲,或是酒宴酣處絲竹齊奏載歌載舞。
文人和音律至少緊密相連了兩千多年。
即使跨越千年,蘇軾還是那個蘇軾。
他依然喜歡交朋友,依然喜歡嘗試各種新鮮事物。
蘇軾和對面的小男生雖然交流起來有那麼一點語言障礙,但對於他們來說不算什麼大問題,用手比劃能比劃明白的就直接比劃,實在不行還能打字溝通。
蘇軾本身底子不錯,只這麼你來我往地教了大半小時,居然已經能彈上一兩段了。
學習這種事本來就是需要反饋的,蘇軾一看自己能成調了,頓時學得更來勁,那上手速度連對面的吉他大王都震驚不已。
吉他大王教得更認真了。
也不知是不是因為蘇軾的學習過程太有感染力,評論區不少人表示自己拿出剛買的吉他跟著學,居然也能彈出簡單的調子來!
到後面那些很久不彈吉他的人,也忍不住拿出了自己的吉他。
一開始只是一兩個人加入,後來居然發展到幾十近百個。
他們遍布全國各地,有的是學生,有的剛失業,有的曾做過音樂夢。
他們隔著屏幕和蘇軾兩人彈起了一樣的調子,相同的旋律在不同的地方齊齊響起,仿佛在無形之中匯成了聲勢浩大的合奏。
很多人一起做同一件事,莫名就讓人覺得很快樂。
不少後面進來的觀眾都覺得這個直播間的畫風非常奇特。
別的直播間要麼勁歌熱舞,要麼激情開黑,要麼劍走偏鋒玩各種花樣,這個直播間卻是一個教得認真一個學得認真!
偏偏這直播間的觀眾還特別入戲,愣是營造出一股子全員參與的熱鬧勁!
整個直播間有種「你要是不學點什麼就沒法和其他人一塊玩兒」的奇妙氛圍。
呔,好怪!
居然有點不想走。
吳普見蘇軾明顯沉浸於交朋友學技能的快樂之中,也就由著他自由發揮去了。
接下來兩天,每個人都在適應新生活。
貨郎和木匠每天負責把食材和木柴扛到大廚房,順便輪流上屋頂逐片逐片檢修瓦片。
元娘負責燒火做飯,小囡跟在徐大屁股後面幫忙拔草。
兩個小繡娘在認真學畫刺繡圖樣。
韓娥則是跑到沒人的地方練歌。
偶爾貨郎兩人扛著東西路過聽了一耳朵,都有點恍恍惚惚,腳步跟要飄起來似的。
冷冷清清的博物館忽然就熱鬧起來了。
轉眼到了去百琴堂的日子,吳普一大早醒來,去敲蘇軾房門,問蘇軾準備好了沒。
蘇軾有兩個書童跟著,現在連頭髮都有人幫忙挽了。他今天穿上了舒適的道袍,看起來很有點東坡味道了。
宋朝從皇帝到士大夫時不時把道袍當便服穿。
一來他們大多崇道敬佛,人到中年就愛追求點「遺世獨立」「仙風道骨」的出塵氣度。
二來是道袍寬敞舒適,穿脫起來都很方便,選個輕薄透氣好料子的話夏天還賊涼快。
當然,吳普給蘇軾買這個原因是道袍好買,從古到今形制都沒怎麼變化。
蘇軾穿著就很習慣。
「還挺合身。」吳普瞅見蘇軾的新造型,客觀地給出評價。
本來蘇軾就自帶文豪氣質,現在造型一跟上,自然更是跟畫上走出來似的,乍一看讓人不由得心生恍惚:這真的是本人吧?
蘇軾見吳普一臉欣賞地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