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部分 (1 / 4)

潘复退出政界后,天津小营门家中仍是一派“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热闹气氛。商震、于学忠、宋哲元、孙殿英等在朝在野的军阀及金融界闻人陈亦侯、王孟钟等都是他家的常客。偶有家中不宴客时,他便外出消遣。潘本来不抽大烟,由于天天熬夜应酬,体力日益难支,渐渐也染上了烟瘾。

老牌军阀陈调元喜交际,好热闹,出手阔绰。他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时,其南京龚家桥的公馆每天车水马龙。南京政府的大员如张群、顾祝同、张厉生、蒋作宾、贺国光、张笃伦、熊斌等等都是他家的常客。其公馆熙熙攘攘,俨若一招待所。一日,一乡下老头找来,从容地朝里走,门卫问他找谁,对方答:这是我的公馆。门卫说:你弄错了,这里是陈调元总指挥的公馆。老头说:陈调元是我儿子,这不就是我的公馆吗?其时陈父已死,陈母尚在。老头确实弄错了。陈调元事后说:“这才倒霉呢,哪里钻出个爸爸来哩。”

萧乾十几岁时,考进北新书局当练习生,给不少名人送过刊物或稿酬。多年后,他在上海见到鲁迅,问鲁迅还认不认得他。鲁迅定睛看了萧乾好半天后,亲切地笑了起来。

上海书画名家王一亭(名震)交游甚广。他的作品虽有润格,但常有熟人介绍,不付润资,王也一律应酬,只是在下款“王震”两字的上面,加“白龙山人”四字。“白龙”为“白弄”的谐音。

上世纪30年代,段祺瑞定居上海,蒋介石曾登门拜访。段祺瑞的小女儿段式巽回忆说:“那次蒋氏来访,管门的不认识,竟未启大门迎车入内,听任蒋车停在路旁、局促车内坐待。我从二楼遥见似有客至,下楼向仆役询问,接过名刺,则赫然蒋氏。急忙迎入,并扶老父出见。蒋氏向老人先致问候之意,坐定后又对老人的起居寒暖、身体现状及医疗情况等,询问甚详。情意殷勤,言词亲切。坐了一个多小时方辞去。”

曹聚仁从浙江第一师范毕业后,先在上海当了三年家庭教师,后拜章太炎为师。他的交游生活,也就此开始。曹晚年回忆说:“就在《国民日报》那一小圈子中,除了邵力子先生和陈望道、刘大白、夏丏尊诸师,我便认识了诗人叶楚伧、柳亚子、胡朴安诸氏,同时也结识了陈仲甫、戴季陶诸氏和孙中山先生。我还记得亚子先生写了一封信给我,写得非常潦草,他附了一句有趣的话:‘你如不认识的话,我当面念给你听。’孙中山呢,在环龙路接见我们时,因为袁业裕兄多了嘴,他笑语我们:‘你们小孩子,还不懂!’”

韩亮侯留学日本时,有一次去听西洋音乐会,身边坐着一个衣衫褴褛的观众,与满堂附庸风雅的阔人们形成鲜明反差。韩不免有些诧异:他的门票是如何得来的呢?散场时,彼此打了个招呼,此人邀请韩到其寓所坐坐,韩为好奇心所驱使,就跟着去了。步行片刻,两人来到一所很讲究的洋房,主人住在二楼,一进门,韩大吃一惊,满壁皆书,书架上摆着许多精巧的玩意儿,屋角有一架钢琴,韩被弄得越发糊涂了。主人随后脱去破衣,换上笔挺的西装,请客人出去吃饭——此人便是李叔同。

1936年5月,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住了半年。其间,沈鸿烈市长和朱子桥将军曾联名请他吃饭,并事先约好时间。弘一法师当日爽约,托人带去一张纸条,上写一首打油诗:“昨日曾将今日期,短榻危坐静维思。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沈看后表情尴尬,有点下不来台,觉着堂堂市长请一个穷和尚吃饭,对方居然不给面子;朱则大喜:“今天得到一件最珍贵的墨宝,收获不小!”

比起弘一法师,拈花寺住持全朗则是另一副做派。他与不少皇亲贵冑、达官显宦、实力派人物如那亲王、摄政王、庆亲王、吴佩孚、张镇芳、孙传芳、卢永祥等都有密切来往。吴佩孚甚至一度住在拈花寺。此外北京银行界、商界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