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履,俱紧切。”帽子要戴正,纽扣得扣上,袜子和鞋子都要合脚,该系带的要系上,古人的袜子也是要系的,古人的鞋有很多也要系。
这四点要求从今天的年轻人身上很难看到。因为今天的时尚跟《弟子规》不太一样,今天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戴帽子的,帽子有各种各样戴法,但是很少看见戴正的,基本上是歪戴的;衣服上钉满了无数闪闪发亮的扣子,但不是拿来扣衣服的,基本上是看的,前面反而是咧开的;袜子耷拉着,鞋子趿拉着,反正都比较大。有人穿袜子时一只脚一个颜色,我还看到过两只鞋的颜色也不一样,所以这个也是很奇怪的。这样一种时髦的风尚,古人不能理解,你如果把我们的老祖宗从地下请出来,你请十个出来,能够给吓晕十一个。怎么这样呢?因为十个里边难保有一个胆儿比较大的,吓回去再回来看一次,还得吓晕了。
《弟子规》中“冠必正,纽必结”的要求,被中国古人视为衣冠整齐的基本标准,恪守不移,甚至有些人不惜为此牺牲生命。那么,究竟什么人,在怎样的情况下,会为穿衣戴帽这样的小事而丧命呢?
《论语》中提到子路的地方有四十七处,他是孔门弟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中国传统中流传着很多和子路有关的故事,比如百里负米,子路想孝敬自己的妈妈,但又没什么钱,他听说一百里以外的一个地方米比较便宜,于是跑了一百里路给妈妈背了一袋米回来了,这个故事被视为孝敬父母的典型。还有一个故事叫闻过则喜,通常情况下,我们听到别人批评一般都不高兴,但子路只要听到有人批评自己,马上就会改正。只要真的是错,闻过则喜。
他还是一个非常勇武的人。子路从小就“性鄙,好勇戾,冠雄鸡”,他的打扮也跟孔门弟子不太一样,他头上戴着鸡冠帽,佩着剑,很英武,很忠诚。在孔门弟子当中他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人,因为他不仅是孔子的学生,而且还是孔夫子的车夫兼保镖。孔夫子经常会被人骂,但自从有了子路这个学生以后,骂他的人就少了很多。孔夫子对子路也很信任,说如果有一天我走投无路了,大概只有一个人会跟着我,那个人就是子路。
子路是一个性格非常特殊的人,虽然他对老师非常忠诚,但是有时候他也批评老师。“子见南子”就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有一次,孔夫子想拜见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想利用这位夫人的关系接近国君,把治国的道理教给国君。但是卫灵公的夫人在当时名声不好。孔夫子犹豫了半天之后还是决定去见南子。子路知道后,非常生气,说:老师,你怎么能去见这么一个女人啊?逼得孔夫子朝天赌咒。孔夫子百般无奈只好对学生说:我是为了给国君讲治国的道理,才去接近南子的,如果不是的话,老天罚我。
谨之一(3)
子路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可爱又有才华的人,可惜最后死在了帽子上。卫国发生内乱,子路看不过去要骂这些乱臣贼子,结果有一个人一下把子路的帽子给打歪了。一般人帽子被打歪了,已经很危险了,肯定跟你拼命啊。谁知道,子路说:“君子死而冠不免。”说我可以死,但是我帽子不能打掉啊,所以他就把帽子给系好,这么一弄,就被乱臣贼子砍成肉酱了。子路死就是因为帽子,所以“冠必正”对古人来讲是很要紧的。
晋文公是中国古代一个很有名的国君,有一次打仗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鞋带松了,不跟脚了,他居然把手上的武器放下来,先把鞋带给系好。幸好他是一代国君,旁边有很多护卫,如果像子路一样,恐怕也会被砍成肉酱了。所以古人对这些着装的要求非常明确。你尊崇这样的要求,养成这样的习惯,在中国传统当中都是给予赞美的。
如果不讲究这些会怎么样?
中国古人,对于衣冠整齐的重视,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无法理解。那么,古人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