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建筑物以及这个空间的外围是一个庞大的排水水利工程。秦陵南部是山洪经常爆发的区域,多层的地下潜水时刻威胁着地宫的安全,何况《史记》中明明白白地写着秦陵是“穿三泉”而建的。幸好这次物探资料表明地宫的墓室尚未坍塌,也没有进水。而所向披靡的洛阳铲有力地穿过历史尘埃,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这要归功于一套地下的大型水利工程。
秦陵地区的地层中存在有多层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地下潜水。因此在地宫修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一个困难,就是当下挖至潜水层以后如何排导多层的地下水,而且还要考虑地宫建成后的防水措施。此次勘探出的一套地下阻排水系统,让所有的难题都迎刃而解,也让全世界所有的工程专家都叹为观止。联想到同时代都江堰、灵渠等同样有如鬼斧神工的水利工程,我对秦帝国建设者的高超智慧钦佩不已。
这组地下阻排水系统随陵园的自然地势而精心布设,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者和施工者,对陵区地质状况的了解已达到相当程度,并具备极为高超的测量技术。将近绕陵一周的阻排水渠,环行在高低不平的地貌上,渠底的水平掌握需要测量得非常精确。勘探表明阻排水渠的底面高差在1米左右,这样则保证了渠中的水能够按照设计意图流向一处,排出陵园。后来选用青膏泥作为前段下层的封堵材料也十分高明,而且所用的青膏泥之多、夯层之厚,确乎超出想象。仅此一个秦陵地下阻排水系统,就足以充分说明秦代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已臻化境。
这一系统的功效让人十分满意。地宫的建成本身就说明了排水系统的成功。而阻水系统,更是经历了2200多年的时间检验。此次物探中,利用自然电场法和核磁共振法测出,在所推断的墓室和地宫范围内为不含水区,而阻排水渠外侧(南段之南)的相同深度为含水区,从而证实这个地下阻排水工程迄今仍然在发挥着作用。
与之呼应的是地上排水系统。在陵园内不论是墙脚楼旁、封土周围,均列有整齐的排水管道,形成一整套纵横交错的地表排水设施。它们能将生活用水、地表雨水迅速排到地势低洼处,并引向陵园外。陵园外的防水工程乃是骊山山麓前筑就的防洪大堤,以防范源自山间的洪水对陵园的破坏,时至今日它依然高高隆出地面,长久以来被当地人称为“五岭”。
感叹完庞大的地下建筑和复杂的排水水利工程以后,我朝着眼前的宫殿内部走去……
第七十一章 秦始皇陵的探险(下)
秦始皇陵的地下墓室里,机关陷阱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水银造的百川江海和土石机弩,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旦被人体吸入,轻则肌肉瘫痪、精神失常,重则一命呜呼。凭借重重繁多的机关陷阱和强弓弩箭,秦陵地宫才阻挡着盗墓之徒的入侵,得以在两千年后依然完好无损。可这么多的机关陷阱,对我这样的“怪物”来说,也还是没有用处的。凭借着法术和魔法,这些都是小意思。
进入那地下宫殿以后,我首先就总算见识到了,史料中记载的秦陵地宫里水银造的“百川江河大海”。而且,不知道靠着什么动力,那水银的“百川江河大海”,还能自行流动。水银的百川江海,不仅让地宫中富丽堂皇,还有效地防腐防盗,还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可谓是一举多得。真佩服当年秦始皇和这陵墓设计者的构思。
不仅这样,整个宫殿里,天花板上、墙壁上,到处都是镶嵌了大大小小的夜明珠,照得整个地下宫殿,和外面世界的白昼一样。我靠~!这也太多的夜明珠了吧?上次我和小青,在那里遇到的那个夜明珠,与这些夜明珠相比,就是垃圾一个。难道就是因为秦始皇把天下的绝大部分夜明珠,都弄到了他的地下宫殿里来,才造成这种夜明珠,到了现在社会,就成了传说中的宝物了?我想恐怕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