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反派男一号> 第243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3部分 (2 / 4)

,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这期间,主持师兄常与王郎交手,王朗屡被师兄摔于丈外,王郎羞愧之极,誓要苦练武艺,胜过师兄。师兄出外云游,一日暑天,王郎挟书到寺后林中纳凉,忽闻小虫悲鸣,回头一看,只见蝉与螳螂斗,蝉虽大,但不敌瘦小螳螂,王郎见螳螂进退有度、两臂爪运得迅速灵活,似有拳理在内,大为高兴,又捉几只螳螂返禅房内,用瓦盆养着,用草杆戏之,留心螳螂动作,怎样闪展腾挪,刁勾缠挂,悟出了独特的拳法,又吸收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十八家法的精华,为了灵活,用猴步铺之,共冶一炉,经过一段时期的苦心钻研,创出了螳螂拳。”

师兄云游返来,王郎再约比武,师兄讥他:“败军之将,不可言勇”。怎知一交手,师兄相反被摔于丈外,惊问其故,王郎以实相告,师兄大为佩服,令王郎传授本寺僧人。

后者升霄云游到此学得螳螂拳带出寺外,传与李二剪,李为镖师,人称“闪电手”名马驰大江面北。李传王荣生,王授三个门徒,按身材素质因材施教,后发展为七星、梅花,**三大流派。王其中一门徒名范旭东,习七星螳螂拳檀铁砂掌拳风刚烈。清末,一俄国大力士在霍地市摆擂台,讥讽我加民为“东亚病夫”,公然挑战,北方武术界人士公推范为代表应战,结果大胜而归,大长中国人民志气。民国初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仰范之大名,请范南下主教,范说年事已老,婉辞,荐其徒罗光玉前往。螳螂拳传技五代,皆在山东境内,由第六代罗光玉起挟技南下,与鹰爪派陈子正、少林派赵连和并称为精武三大教头。其弟子马成鑫曾获民国时期第六届全国国术竞赛冠军。后罗奉命往香港精武分会任教,螳螂拳继续南传、香港的弟子黄汉勋、陈振仪、赵志民等人对发扬本门的技艺作出过重大贡献。黄汉勋对宏扬螳螂拳贡献很大,他著作甚多。其弟子黎达冲在海外有一定的影响。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螳螂拳为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所创,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王朗祖师察螳螂捕蝉之动静,取其神态,赋其阴阳,刚柔虚实之理,施以上下、左右、前后、进退之法,演古传十八家手法于一体而创螳螂拳法。

在螳螂门古老拳谱《可使有勇》(梁学香著于道光年间)中记载为“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在《螳螂拳谱十八家拳祖姓名》中提到“王朗的螳螂总敌”。也就是说在道光年间,所知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