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武侠修真>我道自倡> 第100章 秉烛讲完《道德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0章 秉烛讲完《道德经》 (6 / 9)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都不能按此道理来实行。

老子希望统治者能践行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国家柔弱,而是希望统治者执政态度要谦下,方式方法要柔和、低调。不自恃地位尊贵而强势推行政令;对外不强出头而空耗国力,而是低调地注重发展好自己的国家。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他也颇感失望。因为天下竟没有人如此践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这是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劝说统治者应当处下而主动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真正实现自己“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那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所以圣人说:“能担当国家所受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之王。”这正话却有点儿像说的反话一样。

古时圣人,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是真正的人民的引路人,从而得到人民的认可与追随。他们真正地起到了领导作用,人民也是打心眼里尊重、爱戴他们。而后来的统治者,多是承袭了祖上的地位,却尸位其间,作威作福。他们并不去承担社会责任,根本发挥不了领导作用。所以,他们在人民心目中,不过是大家奉养的一名巨婴而已,并不能真正地受到人民的尊重。

历史上倒也有个例外人物,那就是明朝崇祯皇帝。这个人有心重振大明,但太无能犹如无头苍蝇乱撞。又防人之心太多,御下苛刻。

所以,他既能任用袁祟焕抵御满清,却又轻易地就中了反间计,认为袁祟焕与满人勾结要取他皇位,竟把袁祟焕凌迟处死了。对于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束手无策时,才听一名大臣说有一个人可堪大任。但一问之下才知道那人还被他关在牢里。立马释放出来委以重任,却不给兵给粮,只让他率本部两万余人去对抗四十几万的农民起义军。结果人家只能尽忠战死了事!

当李自成攻破北京时,祟祯本可南迁去南京的。毕竟大明广大地盘还没丢多少的嘛,还有重振旗鼓东山再起的可能。但祟祯却选择了为守祖宗基业死节这条路。不过他并没有率领文武百官及城内军民誓死抵抗到底,而是选择了自杀,吊死在煤山树上。这还引得后世有些人称赞他有气节!其实,他仅守其私而已!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处有余忿。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此章老子按“损有余而补不足”的道理,提示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警告统治者不要激化与老百姓间的矛盾。适当让着老百姓点儿,做个积德善良的人,才能得到天道的持续庇佑。

“和大怨,处有余忿。”这句是说:如果积怨太深,哪怕想尽办法平息怨气,也终究会残留下一些余怨难以消解。老子说此的意思,是告诫统治者不要过余榨取百姓,又作威作福地施苛政。否则老百姓对统治者积怨太深,就如同世仇一样去了,是无法善了的。

在老子他那时代及其以前,统治者与老百姓还没有搞到过非要你死我活的程度。但自秦朝起,除宋朝是为外族所灭的外,哪朝哪代不是到最后都弄得那么个样子嘛?在中国,老百姓大多数是农民。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要么直接葬送了当权统治者,要么就严重动摇了他们的统治,为其最终的败亡挖好了坟墓!

老子提醒统治者要注意不要走到那一步,其道理也挺简单的。与人民成仇相杀,统治者根本不可能有胜算。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统治者老是寄希望于武力镇压,但老子早就说过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到这种程度,只有想着如何去“和大怨”了。不过,老子认为,那也是治标不治本而必有余忿的!因此,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