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
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
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
辛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
初中分四:
壬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归依
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壬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
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故若此二唯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
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
癸一、正明其境
癸二、应归依此之因相
癸一、正明其境
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癸二、应归依此之因相
应归之相分四:
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
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
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由是苦于摄分所说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定解。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归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
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摄抉择中略说四事:
癸一、知功德
癸二、知差别
癸三、自誓受
癸四、不言有余而正皈依
癸一、知功德而皈依者,须能忆念皈处功德。
其中有三:
子一、佛功德
子二、法功德
子三、僧功德
子一、佛功德
今初分四:身功德者。谓正思念诸佛相好。此亦